第0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此青绿润沅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常德样本

  西洞庭湖水天一色。

  鼎城区石板滩石煤矿区生态修复后碧水盈盈。

  小天鹅洞庭嬉戏。

  (本文图片由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柏 润  唐家新  金乐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无疑为新征程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常德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

  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沅澧大地孕育出茂盛的森林,庇护了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阳光热烈的夏日西洞庭,满目翠绿,水天一色,成群的天鹅在湖面翩翩起舞;悠悠沅水穿城而过,一座因水而生、遇水而活的生态湿地城市物阜民安,生生不息……

  武陵山下、洞庭湖畔,生态之变,已焕发新颜,映照出常德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见证了常德人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常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美丽常德建设的蓝图已经描绘、画面已经勾勒、轮廓已经清晰,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入目。

  以“绿”为基

  构筑生态优先新高地

  美丽常德建设,离不开高品质的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美丽常德的轮廓更加清晰了。”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循着常德蓝天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清,青山越来越秀美的“生态答卷”,可以清晰看到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题思路”——

  首先是画好“作战图”,高质量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常德坚持“三生融合、三态协同”理念,推进《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常德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常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等规划编制工作,确定“1+1+5+10”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框架体系, 基本建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其次是亮出“实景图”,高标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筑牢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生态屏障,编制《常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着力构建常德市“一核两带五片区”生态修复安全格局。同时,落实落细“三区三线”划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83.8 万亩、生态保护红线31.74万公顷、城镇开发边界530.64平方公里。

  最后是划好“任务田”,高规格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常德结合“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衔接各级各类规划,确保各领域遏制“两高”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927个重点项目全部纳入空间规划,2022年批回土地1.5万亩,有力保障了常益长高铁等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目标明确、方向清晰,结果自然不会差。今年4月,喜讯传来,常德市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全国13个案例之一,入选《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集》。

  从伤痕累累到岸芷汀兰、人水和谐、绿色发展,惊人之变如何实现?

  原来,为做好生态修复工作,西洞庭湖加快推进区域内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岸线、洲滩及缓冲区、实验区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科普休闲+绿色产业+特色文化”等生态价值实现模式,守住湿地生态边界、遏制生态系统退化、促进生物多样性增加、巩固湿地保护成果,实现了华丽转身。

  放眼沅澧大地,破茧成蝶,万象更新,正朝着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共赢的新征程振翅高飞。

  逐“绿”而行

  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头顶长江、腰缠沅澧、脚踏洞庭……生态资源让常德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让生态保护成为其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如何破局,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常德从容应对——

  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有成效。常德始终把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部门协同督导和“三管”包干督导,逐项分解落实清单任务,做到任务有交办,防治有实效。2022年交办生态环境问题16个,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夏季攻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全省率先销号。

  历史遗留矿山问题有铺排。常德历史遗留矿山未治理面积349.19公顷全部纳入山水工程实施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要求达85%以上,通过年度验收达到61.62%,2021-2022年度净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181公顷,排名全省第一。

  生态系统退化治理有工程。针对洞庭湖区域突出生态问题,常德强化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协同治理,按照“一核三带”总体布局,部署武陵—雪峰山历史遗留矿山与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三大工程共15个子项目,成功申报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山水工程总投资26.68亿元,争取中央及省财政资金9.15亿元。

  在鼎城石板滩石煤矿区,存量达数百万立方米、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强酸性污水,300多万立方米矿渣,曾是压在当地生态环境治理身上的一座“五指山”。

  为了搬开这座“五指山”,鼎城区按照“锁水、控源、截流、治污、监控”的思路,全面打响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回填土方500多万方,植树4.3万余株,复绿42公顷;种植水稻、油茶等植物600余亩,增加就业岗位,给当地农户带来3000-5000元每亩的收益,实现了生态修复、产业经济、宣传教育和文化传承协同发展。

  津市市位于澧水中下游,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誉。但农村水系因过度开发利用,“江南明珠”蒙尘变脏,人人谈之色变。

  对此,津市开展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美乡村建设,投入300多万元对新洲小河、双河口等7处临河排污节点实施控污截污,打造双河口等7个美丽屋场,白衣庵水利风情区等11个重点示范性景观,创新“水生态修复+旅游+研学”发展模式,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康养旅居等项目建设,通过改善“水环境”,激活“水资源”带动了“水经济”。

  山一程,水一程。新征程上,常德山水工程继续阔步前行。

  点“绿”成金

  打造价值转换新引擎

  “当时舍不得,但现在回头看,珍珠退养是无比正确的决定。”从珍珠养殖转型甲鱼养殖的当地农户戴科指着变好的环境说道。

  汉寿县养殖珍珠历史悠久,但珍珠蚌喜欢重肥,养殖户为提高产出而投入越来越多鸡粪,导致水中的总磷、总氮含量超标数十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成为常态。

  于是,当地政府痛下决心猛药祛疴,在2021年将全县所有8万余亩珍珠养殖全部清退。2022年,汉寿甲鱼年产值达到60亿元,超过当年珍珠产业最高峰时的产值。“不仅环境好了,我们赚的钱也多了。”戴科笑着说。

  渔业养殖转型升级之路,在确保百姓“鱼篓子”装得更满的同时,还加快了“还洞庭一湖清水”的步伐。这只是常德市扎实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打造生态价值新引擎的一个缩影。

  全市建成绿色矿山43家,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质量较高,临澧县冀东水泥有限公司石灰石矿成为全国水泥生产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标杆;临澧县胡家湾矿区胡家湾建筑石料用灰岩矿成为全省砂石骨料行业绿色发展典范……一批绿色矿山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

  石门县、桃源县、西湖管理区等实施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采用生态重建技术,新增150亩耕地、130亩养殖水面、170亩油茶、桃林和中草药示范基地;常德经开区重点推介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地块,用于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努力引进君乐宝乳业进驻……一批亮点工程让“金山银山”成色更亮。

  成就远远不止于此。今年,《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鼎城区石板滩石煤矿区生态修复项目》《津市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典型范例,《安乡珊珀湖综合治理项目》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回首往昔,成就何其辉煌;展望未来,征程何其壮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德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迈出生态文明建设新步伐、挥写生态修复新篇章最为生动的注脚,不懈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生态文明之路上,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绘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常德新画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