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理论周刊·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第03版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步伐

  核心提示 

  湖南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应着力强化“五高”:一是高创造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二是高引领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引领支撑乡村产业振兴;三是高向心力,加强国家级重大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促进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四是高竞争力,加强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人才链一体化联动机制建设,提升创新竞争力;五是高涵养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宣传引导,涵养农业科技创新湖湘特质。

  柏连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前沿科技攻关及重大平台建设进行了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方略。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明确提出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智慧智能农业装备制造高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地等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是我省立足实际,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行动。

  创新高地既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湖南实际看,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应着力强化“五高”:一是高创造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二是高引领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引领支撑乡村产业振兴;三是高向心力,加强国家级重大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促进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四是高竞争力,加强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人才链一体化联动机制建设,提升创新竞争力;五是高涵养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宣传引导,涵养农业科技创新湖湘特质。

  充分认识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在农业强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有效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湖南是农业大省、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湖南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适当其时、非常必要。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是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做好“种业文章”。湖南在种业科技领域基础好,优势和潜力突出,拥有位列全球第九、国内第一的隆平高科以及其他200余家种业高科技企业。与此同时,邹学校、官春云、印遇龙、刘仲华、刘少军、柏连阳、单杨等涵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在湘院士“天团”和湘籍院士及高层次人才持续致力于加快湖南农业科技创新,其中杂交水稻、杂交辣椒、双低油菜、特色水产、优质生猪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强力支撑了湖南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是农业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农业总体仍然大而不强、特而不优。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培育农业强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对标国家实验室全力推进岳麓山实验室建设,着力建设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种业创新平台,助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二是补齐丘陵山岗小型机械化及果、菜、茶、畜禽、水产机械化短板,发挥山河智能、三一重工等机械制造转型优势,推动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信息技术和高性能材料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潇湘实验室,助力打造智慧智能农业装备制造高地;三是加强院企、校企联合和合作,强力推动精深加工能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建设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洞庭实验室,助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地。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是农业强省建设的根本动力。中央一号文件深刻阐述了农业强国的根本内涵,即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我省打造具备高创造力、高引领力、高向心力、高竞争力、高涵养力等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战略路径,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牛鼻子”工程。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应做好“四个聚焦”“四个着力”

  聚焦产业瓶颈问题,着力培强核心技术创新优势。瞄定生物育种、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科技前沿,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快传统种业创新方式方法升级,重构种业创新体系。坚持面向农业全产业链,加强育种基因挖掘、核心种源创制、重大良种研发,重点加强水稻、油料、蔬菜、生猪和水产品新品种研发,进一步夯实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科技基础。

  聚焦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科企融合,鼓励科研院所、院校建设核心示范推广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技术配套和集成,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培育种业科技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种业航母”。

  聚焦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坚决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农业科技体系,构建中央和地方互动互补的科技创新格局。积极参与国家顶级平台构建和承建,建设并运营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洞庭实验室等国家和我省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健全人才机制,着力引才聚才用才。加快落实中央和省委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科研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瞄准“高精尖缺”人才,加大核心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发挥重要人才的引领作用,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完善升级人才政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强化服务保障和人才支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近年来,湖南农业科研院校立足破解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问题、瓶颈问题、关键问题,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比如低镉水稻研究实现“三个率先”;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取得新成绩,构建了“稻-稻-油”和“稻-再-油”技术集成创新体系;稻田生态控草技术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化学除草剂大面积零使用;绿色高效生物合成的高活性类黄酮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及医药行业等。当前,应进一步找准以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关键点着力点。

  加快以杂交水稻为主的核心种源技术研创及推广应用。加快开展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强优势重大新品种培育、杂种优势机理解析与优异种质创制、智能不育和杂种优势固定,构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优化和新品种选育”和“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与示范”等重大创新研究,进一步研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质资源和重大创新品种。

  加强农业生产上下游关键技术研发,部署完善技术创新链。注重水稻、旱粮、杂交辣椒、短生育期油菜等优势特色作物转基因研究,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再生稻品种扩季研究及审定;持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突出适用我省丘陵山区轻便智慧农机研发和技术配套;继续加强旱地间作轮作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

  加快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发挥重要平台优势和作用。强化岳麓山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白泥湖科研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加强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及领域顶尖专家联合、协同攻关,与同行业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型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促进产学研融通,切实发挥重大科技平台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以延长乡村特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为核心,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和美为目标,多措并举加快现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打造科技服务团队,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开展院地、校地科技合作,以农业千亿产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研究院、院士团队创新工作基地和党建“两联两促”示范点,继续派遣驻村帮扶队伍常驻乡村振兴帮扶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继续开展核心品种示范推广;深入开展春耕备耕、极端天气抗灾减灾等农业科普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持续深化杂交水稻在农业科技“走出去”中的显示度和影响力。积极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加快袁隆平纪念馆、科技创新文化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杂交水稻研究培训参考中心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