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寒冬时节,大批豆雁、斑嘴鸭、鸬鹚等越冬候鸟云集在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洲滩和浅水区,时而悠闲觅食,时而展翅飞翔……
“去年夏秋冬连续干旱,洞庭湖的人为活动增多,给鸟类的栖息带来一些潜在的威胁,我们采取巡护执法,生态补水、控水和保水等一系列措施,保障越冬候鸟安全栖息。”1月9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鸿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
湖南处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在候鸟重要越冬地点洞庭湖,都会有大批候鸟来此过冬,繁衍生息。
为保证候鸟安全,自2012年起,我省在环洞庭湖区、雪峰山脉和罗霄山脉、武陵山脉的候鸟迁徙重点区建立了43个候鸟保护站,并在候鸟迁飞季全程实行24小时值守巡护。全省范围内组建了56支候鸟护飞队,开展“护飞”行动,5000多名候鸟守护者和志愿者通过拆网、生态摄影展、公益诉讼、提案建议等方式参与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与宣传行动。
1月,省林业局开展洞庭湖区域冬季水鸟同步调查,环洞庭湖水域及其他水鸟栖息地,记录水鸟有72种,共37.83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