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让明天更美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让明天更美好

第03版
让明天更美好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1月1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六位省人大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回应热点关切 展现履职风采

  曾莉怡。

  关心。

  刘锋华。

  唐良荣。

  郑湘。

  邓述东。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傅聪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帙恒 沙兆华 贺威

  1月15日下午,湖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组织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曾莉怡、关心、刘锋华、唐良荣、郑湘、邓述东等6位省人大代表先后走上“代表通道”,就疫情防控、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等热点话题,话心声、传民意、提建议,充分展现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为人民办实事”的履职风采。

  省人大代表,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曾莉怡:

  尽全力为老百姓做好医疗健康保障

  “我身边的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在坚守,没有一个人会等到自己症状全部消失后再返岗。在最紧迫的时候,只要能用一粒退烧药退下高热的医务人员,他们都会站到病床边。”曾莉怡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医疗系统迎来一场“硬仗”,但没有人退缩。

  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曾莉怡介绍,病患人数大量增加给医疗机构带来了极大挑战,以株洲为例,医疗机构尽最大可能对重症床位做了扩容,除原本的重症监护室、感染内科、呼吸内科外,很多外科科室开放收治新冠患者。从2022年12月中下旬开始,医疗机构维持着超负荷运转,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尽全力为老百姓做好医疗健康保障。

  “作为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高风险人群,医务人员不可避免地也成了新冠感染者。他们也是肉体凡身,会经历新冠感染带来的高热、‘刀片喉’‘水泥鼻’等一系列症状,也有发生重症肺炎的可能。”曾莉怡说,医者大爱,医务人员“负重”前行,是印在骨子里的职业基因。

  “三年疫情,更加凸显了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曾莉怡说,推进预防为主的健康湖南建设,必须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建设力度,培养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卫生队伍,特别要在县乡镇村区域下功夫,多重政策保障每一位基层公卫专干为老百姓提供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同时,要建立精准、及时的大数据库,打造数字化预警系统,建议成立区域化的公共卫生研究中心,为重大传染病判、管、治奠定基础,建立有综合研判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防疫体系。

  省人大代表,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区管理局副局长、环境保护工程师关心:

  大通湖重现“春和景明,碧波万顷”景象

  “自2018年开展生态修复后,大通湖由原来的‘水下荒漠’转变为‘水下森林’,重现了‘春和景明,碧波万顷’的景象。”关心在谈及近几年大通湖的治理成效时表示。

  大通湖是湖南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洞庭湖区的“心脏”。关心说,2018年以前,由于长期高密度养殖,大通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湖区原有的沉水植物全部消失,底栖动物和鱼类品种单一。自2018年开展生态修复后,大湖水草覆盖区域湖水清澈见底,水体透明度最佳时期达到2.6米,大湖水质总体达到Ⅳ类。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螺类等底栖动物和鱼类在大通湖恢复出现,现已记录到底栖动物11种、鱼类30余种。湖区大量候鸟回归,单次数量达10万只。2019年,上千只小天鹅首次现身大通湖,此后每年来此越冬的小天鹅数量越来越多;2021年、2022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青头潜鸭也在大通湖落户,大通湖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了鸟类天堂。

  随着治理的深化,大通湖周边的产业也发生了大转变。关心介绍,临湖1000米范围内的7000多亩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退养渔民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水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大通湖治理提供了优质的水草保障,还为其他地区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水草种质资源。目前,大通湖的水草已种到了伟人故里韶山、常德安乡县等地区,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新路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通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省人大代表,永兴县马田镇和平路社区(农村社区)居民、郴州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刘锋华:

  以青年之我贡献伟大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深有感触。”刘锋华介绍,这些年,在郴州由各行各业有服务社会愿望的人组成的青年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下,90后是主力,00后也不少。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专业技术,比如蓝天救援队、法律援助团队等。

  “青年志愿者不仅‘做好人好事’,服务内容还拓展到抗击疫情、抢险救灾等重大工作中。社会各界青年力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救援工作,同时在后方组织募捐,提供物资保障。”刘锋华说,青年志愿者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也做一些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覆盖全社会。

  青年志愿者响应国家号召,正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刘锋华介绍,志愿者免费为永兴冰糖橙果农设计盒子包装,联系专家传授种植技术,手把手地教他们搞电商和直播带货,还对接了一些企业大客户,最多的一次销售达70多万元,“就在前段时间,我们帮当地65岁的李丁香老人销售冰糖橙,一天就卖出了300箱,老人很开心。”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刘锋华说,青年志愿者很多精通农业技术、善于销售沟通,或者本身就是创业者,他们带着本领下乡做志愿服务,传技术、帮销售,效果很好。刘锋华呼吁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以青春之我,贡献伟大时代。

  省人大代表、湖南锦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良荣:

  民营企业实实在在感到舒心暖心

  “办企业舒心、暖心,这方面我感受太深了。”唐良荣说起回乡创业经历时,由衷感慨。

  在广东创业成功后,唐良荣2009年回湘创业,先后创办了湖南锦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永州唯特电子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安排300余人就业,累计纳税超过2000万元。

  唐良荣介绍,这几年,企业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利用电镀产业这一金字招牌,购地60多亩打造产业园区,发动广东企业家到湖南投资创业,先后有6家企业落户公司产业园。通过整合各方资源,2023年,公司产业园可正常投产,未来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年上缴国家税收7000多万元。

  回顾企业今天的发展成绩,唐良荣表示,要感谢各级党委、政府。2020年永州经开区把公司新建厂房项目作为改革“试验田”,实行“交地即开工”,在永州市领导和经开区领导重视下,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以往不敢想象的事情,都在一周时间内落实,真正打通了园区项目快速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唐良荣发自内心地赞誉:湖南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了“身在湖南,办事不难”。

  唐良荣说,过去几年,政府积极帮扶企业,给予企业厂房租赁补贴、贷款贴息补贴;健全企业“四帮一”服务,重点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各类困难和问题。

  唐良荣表示,期望政府部门继续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营造一个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相信新的一年,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更大贡献。

  省人大代表,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郑湘:

  做红色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

  “代表通道”上,郑湘分享了工作中的一个故事——

  2016年10月,红六军团的后代30多人到通道重走父辈西征路。60多岁的老同志曾豹,是红六军团直属政治部主任曾涤的儿子。那几天他刚好拉肚子,身体不舒服,浑身没力气。郑湘和馆里三位同志陪同他们去看小水战斗八壮士跳崖的遗址。来到山脚下准备爬大坡界的时候,大家准备搀扶曾豹上坡,他有点生气地说,比起父亲他们的长征,这算什么?最后,曾豹硬是拄着拐杖,艰难地和其他红军后人一起爬上了大坡界。

  郑湘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在向游客讲述的同时,每天都被红军故事感动,被红军精神感动,被红军后代感动,觉得做这个事很有意义。”

  2021年,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和芷江抗战纪念馆都进入了全国博物院参观人数百强行列。郑湘说,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和红色文化工作者,他将认真履职,让更多人走进红色场馆,特别是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红色场馆打卡,发挥红色场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作用。郑湘说,博物馆纪念馆调整开放时间,如果晚上定时开放几个小时,就可满足年轻人夜晚参观的兴趣。建设智慧场馆,用科技的力量吸引年轻人,拉近场馆、历史与年轻人的距离。

  “通道转兵纪念馆收藏的‘万万火急’电令,就是两张泛黄的纸,讲起来很枯燥。所以,我们采取讲述和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把惨烈的湘江战役、火药味很浓的通道转兵会议,再到会后发布‘万万火急’电令展演出来。”郑湘说,沉浸式的展演穿越时空、还原历史,年轻人愿意听,有兴趣的还可参与演出,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学了历史,还受到了教育,一举多得。

  省人大代表,湘潭县射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射埠镇科协主席邓述东:

  让一亩田尽最大可能为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科技的创新,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永远的课题,没有创新便没有农村、农业的振兴和发展,便没有农民兄弟钱袋子的富足。”邓述东谈到科技创新与农民增产增收时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农业科技的路上跋涉了30年,深知农民需要什么,土地适合种什么。”邓述东认为,基层农业技术工作者就应该使复杂的技术简易化,用最轻松的方法、最简易的栽培技术创造最高的效益,来帮助农民兄弟、父老乡亲找到发展和富裕的曙光。

  这些年,邓述东选育出的“富硒五彩稻”在多地推广种植,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创建了“一亩田脱贫”模式,采用水稻、蘑菇循环生态种植的方法,让一亩田一年内达到“春种水稻千斤粮 秋种蘑菇万元钱”的双丰收效果。2022年,邓述东推出“深耕一亩田”模式,使更多农户适度规模种植新产品,目前已在湘潭县易俗河镇建成1100亩的生产展示基地,让一亩田尽最大可能为农民增产增收。

  “作为省人大代表,我将认真履职,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邓述东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挖掘一亩田的最大产值潜能,使“深耕一亩田”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百宝箱。在水稻种植和湘莲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做文章,围绕“农业内循环,生产闭合圈”而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研究-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产供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持续推广“校农合作教学”模式,从小培育孩子爱农强农意识,使乡村振兴不留盲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