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四个维度”

  王益兰 赵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大军”,也是高水平人才的“后备军”,更是最富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群体。长沙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留长’”和“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较高水平,并逐步提高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等系列就业举措,旨在多措并举促进在长高校毕业生落户长沙、扎根长沙、建设长沙。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四个维度”促进本地高校毕业生在长沙“好就业”“就好业”。

  激活产业引导新动能,提升人才使用“承载度”。发展经济是吸引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基础。长沙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以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和美好前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产业承载人才主体作用。聚焦长沙主要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做精做细做实长沙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以诚心诚意打造聚才、用才优质环境。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着力深耕先进制造领跑优势,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千方百计培育新的制造业千亿产业集群,不断促进就业岗位供给增量和提质并举。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推动服务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发展,向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在长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深度和广度。

  构建校地合作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从全球教育与城市发展关系看,高等教育的兴盛与城市的崛起如影相随,高等教育融合城市发展符合教育和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实际。长沙汇聚了约占全省总数一半的高校,要由政府牵头,主动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深化校地合作,助力高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多样化、常态化、精细化合作方式,深挖合作潜力,让高校科技成果与长沙优势产业链精准对接,瞄准长沙产业发展技术难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产业升级。全面拓宽育才渠道,用好、用足产教融合政策,推进产教研融合走深走实,加强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在服务“强省会”战略中求发展、求突破。

  明确引育留用新导向,提高人才政策“区分度”。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城市留人的底气,满满的政策干货则是城市留人的诚意。相比其他城市提供的优越条件,长沙要更为主动、更加注意创新,提升人才政策覆盖深度和广度,加强人才“引、育、留、用”力度。要明确当前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制定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激励措施,错位引才、精准引才,在兼顾高端人才的同时,将更多基础性人才纳入政策补贴范围,为长沙的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要突出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制定完善用人单位吸纳在长高校毕业生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用发现的眼光发掘人才,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不竭动力,为把长沙打造成揽储人才的蓄水池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而努力奋斗。

  聚焦城市发展新品质,提高城市宜居“吸引度”。城市不仅要拥有打造宜业平台的能力,还必须创造适合人才生活、交往的宜居环境,这样才能对人才形成真正的吸引力。长沙作为省会城市,要统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布局,把“留长”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结合起来,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的功能形象,持续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居住体验感,增强人才幸福感。要同步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生态人文空间,提升城市的内涵气质,为人才营造独具湖湘特色的人文城市生活环境。要以房价洼地的“房价牌”为基础,以潮文化领地“网红牌”为引领,以湖湘特色的“文化牌”为核心,全方位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将长沙打造成青年人才的梦想之城,吸引青年人才争相“留长”并“长留”。

  (作者分别系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