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刘辉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坚持“一体化”培养目标

  实现育人价值同向

  培养目标是学校落实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高校应确立融“劳动观念、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一体的培养目标,实现劳创教育育人价值同向。

  新时代劳创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创新创业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理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创业意识是人们为满足个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创业的意向、愿望和动机,是创业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新时代劳创教育需要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植入“创新创业种子”,点燃创新创业热情,激发“想创新、敢创业”动力。创新精神是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志、信心、勇气、品质和智慧。新时代劳创教育需要培育大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促其养成专注、严谨、执着的职业态度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继“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之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第三种“能力护照”。新时代劳创教育需要培育大学生具有批判思维、问题解决、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创新创业所必备的能力。

  构建“阶梯化”课程体系

  促进育人内容共融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本途径。高校可以构建“通识类-专业类-项目类-培训类”的“阶梯化”课程体系,以促进劳创教育的育人内容共融。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通识类”劳动和创新创业课程,促使全体学生掌握劳动和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主动劳动和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创新创业观,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创新创业精神;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专业类”劳动和创新创业课程,努力让不同专业学生掌握与所读专业相关的劳动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职业兴趣,养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聚焦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项目类”创新创业课程,以项目开发与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创新创业机会、选择创新创业角度、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以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创业初期学生开设“培训类”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创业导师职业化的培训、指导、咨询、服务帮助初创业者,度过企业的初创期,以提升其创办企业、管理企业、应对企业各种风险的能力。

  开展“系统化”实践活动

  助推育人路径共通

  实践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方式。高校可以围绕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开展“系统化”劳动实践活动,助推新时代劳创教育育人路径共通。

  围绕个人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将学生个人卫生、宿舍整洁等事务纳入学生日常管理,以此推动学生坚持日常生活劳动,激发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体验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财富观。结合校园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室、食堂等校园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怀;依托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社团,定期举办有关劳动和创新创业的论坛、比赛等,深化体验、增强实践。依托社会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基层劳动和创新创业实践,从而树立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提高社会服务技能;依托专业实习实训,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保障育人资源共享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可以共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保障新时代劳创教育的育人师资共享。

  打造既懂学科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实践实训的“双师型”专职教师。立足校内,选拔一批劳创教育骨干教师,组建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劳创意识和能力,增强创业实践体验和经验;完善定期考核与淘汰制度,注重专职教师的创业经历、创业经验及创业能力,将其作为实践导师聘用的必备条件。面向校外,努力引进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实践型人才,建立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大国工匠工作室等方式,聘请各行业劳动模范、创新创业成功典范、知名企业高管及优秀校友担任指导老师并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劳创教育兼职教师流动制度,在校际之间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共建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