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凤 周娟 王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作为一种专门教育活动,有其独特的实践逻辑。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境遇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下,进一步开展课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实践探索和逻辑思考。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要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活动。人的任何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包含着由此延伸的关系性和整体性。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然要在课程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中进行整体思考。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实践中不断地了解、理解和把握青年人成长成才的特性和规律,而且还要在主流价值导向中对课程教育进行价值的观照,从培养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防止实践逻辑下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对立,在整体关系中推动课程与促进人全面发展相统一。
青年的成长成才需要知识的涵养和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崇高理想的追求、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弘扬。因此,在思考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性时,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需要强化价值引领。实践证明,知识渊博能力超强的人如果缺乏正确的政治价值导向,不仅不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还可能会走上歧路。课程思政教学只有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进行整体性思考,才能避免课程思政“硬融入”“两张皮”的现象。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具有目的性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青年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塑造。人类活动的实践从来都包含着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下尤其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推动受教育者追求崇高理想,树立自由、公正、法治、民主、诚信、友善、平等、和谐等价值理念。人存在的真正目的决定了高校课程教学不会只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工具性、手段性活动,而是承载了价值和目的的活动。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其本身就是对课程教学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核心的价值和指向,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养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革命性
课程思政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丰富和发展,是课程育人从“隐性”走向“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过程,注定是一场较为深刻的课堂教学革命,包括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教学体系、教学保障等方面的变革。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逻辑的革命性,首先表现在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首先在于观念的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形成“重知识、重能力、轻素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等观念根深蒂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逻辑是要纠正这些错误观念,进而改变这些观念,构建“全课程育人”的育人课程观,崇尚和践行“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理念,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逻辑的革命性不仅要求观念的变革,还要强调对克服和超越现实的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度创新是核心,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学校各层级的课程思政岗位职责,重视课程思政在重大项目评审、职称、职级晋升的作用,推行课程思政示范学校、专业、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标准,使课程在变革和建构实践中紧扣育人目的和运行逻辑,在对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上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