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2月0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令人流连忘返的露天书法展厅

  图① 沈从文题写的“石门天凿”石刻。

  图② 竹画诗题刻。

  图③ 不二门石刻走廊。均为作者供图

  梁厚能

  距离湘西永顺县城灵溪镇不到一公里的猛洞河畔,有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怪石嶙峋、古树参天、曲径通幽、温泉趵突,更有梵音缭绕不绝于耳。

  不二门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远近的游人来这里参观、膜拜,历史上,一批批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在这里流连忘返,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诗词、偈语和石刻书法作品。

  一

  据考证,不二门摩崖石刻开创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最早石刻为“眼前南海”。传说远古时期,这里就是南海。

  五月中旬的一天,我在两位永顺朋友的陪同下乘车前往不二门。进了景区大门,我们在洗心亭边下车开始步行。洗心亭为一座依山所建的小四角亭,正面上悬挂有一块黑色匾额,上有“洗心亭”三个篆字,未题款。亭内一股清泉汩汩从山体石缝里流出,注入亭正中的一口水池里。泉上立有一块长方形石碑,右刻为“洗心”两个行书大字,左刻有清同治贡生彭勇行竹枝词一首:

  黄菜花开碧柳丝,城南门外洗心池。

  劝君洗净全烦恼,莫洗心头一点痴。

  字写得有些潦草,缺少古意,疑为今人所书,但诗意还是值得玩味。

  不二门的“门”,是由一巨石斜躺在另一石壁上所形成的空隙,高10余米、底宽约4米。人来到这里,仿佛感觉就是天下独此一门,别无二处。岩石上面藤蔓灌木丛生,下面寸草不长。在入口处左上方,刻有“不二门”3个红字,字不太大,但很醒目,看后使人明白这里是何处。字为魏碑体楷书,笔画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可惜没有见落款,不知是何方高人所书。

  入口的石壁上有多处石刻,最引人注目的是,右壁高处镌刻的湘西凤凰籍文学大师沈从文题写的“石门天凿”4个大字,字已被涂成绿色,落款为“沈从文七十八岁时手书”。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沈先生能写一手漂亮的章草,但他的书名被文名所掩,书法作品面世的不多,摩崖刻石就更少了。他为此专门题字,可见对不二门的推崇。

  “石门天凿”4字是用他所擅长的章草写就,“石”的一横很短,而一撇十分舒展,有一泻千里之势,“口”部又写得紧凑。“门”字的一点与竖笔简省成笔断意连的3点,紧紧地与竖钩的起笔连在一起,留出了广阔的空间,竖钩如擎天一柱,稳稳矗立,纹丝不动。在经过两次大开大合后,“天”又写得不急不厉,稳健中和。最后的繁体“凿”字,收放有致,上密下疏,密处不可以透风,疏处可以跑马。也许是放大和勒石的缘故,这4字一改他典丽隽秀的书风,而写得开合有度,豪放老辣,一种阳刚之美扑面而来。

  关于沈从文题字的来龙去脉,亲历者、永顺文管所老所长向渊泉老先生告诉了我们。1979年11月,为了搜集整理红二六军团在永顺的有关史料,向渊泉等人来到北京,走访萧克等老将军,期间拜访了沈从文先生。向渊泉请沈从文题字,沈老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抱病书写了“石门天凿”“溪州胜迹”等题字。

  二

  通过狭窄的门扉,便进入了一个小峡谷,峡谷两旁绝壁耸立,壁顶树木遮天蔽日,只有在正午才有少许阳光照射进来。

  在这小峡谷的崖壁上,石刻书法令人目不暇接,如楷书有清道光二年秦廷杰题写的“别有天地”,行书有清道光年间永顺县知题写的“洞天福地”,篆书有清同治癸酉柳万春题写的“大千世界”,草书有李真题写的“海上飞来”,隶书有清同治癸酉黄单云题写的“胜境无双”。此外还有“森林独秀”“慈航普渡”“作仙源观”“吾道南来”“普陀法相”等石刻10余处。人行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偌大的展厅,可以欣赏到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

  走出峡谷,便可听见猛洞河滔滔水声。左侧的石壁上依然石刻不断,有清光绪癸酉景元孙淼题写的“到此人皆佛,同来我亦仙”,民国二十八年孙常均题写的“自己为善,与人为善,人人为善,同登彼岸”,颜体风格犹存,个人风貌凸现。观其书,思其语,使人若有所悟。

  在摩崖石刻中,诗词、梵语、佳句题刻者甚众,最让人驻足品评、津津乐道的是石壁上的一连体巨字。字高两米左右,从落款看,是由清光绪甲午庚辰探花景元所书。这幅草书,用笔圆润,婉转流畅,峻挺有力。但细细端详,上部笔画粗壮,下部笔画纤弱,有头重脚轻之感。特别是,那缠绕在一起的3个圆圈,用力和分割太均匀了,有点像一盘蚊香。

  这到底是何字呢?有人认为是“山青海岸”4字的合字。同行的朋友也这么认为。如果把那像一盘蚊香的几个圈取掉,的确是一个“岸”字。刻于此,佛教中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尘世中的猛洞河之岸,是讲得通的。况且那盘蚊香好像后来补上去似的。我除“山”和“岸”可以认得出外,其他两字无论如何也读不出的,而且四字连在一起文理不通。我倒觉得,“山”字头下面是“虎”的异体字“乕”的草写。“山虎”,即告诉路人山中有虎出没,或者说有下山虎。也可能就是一个草书“虎”字,近见光绪皇帝的御笔草书虎字,就与此字大致相似。

  山东烟台蓬莱阁天后宫立有一石碑,碑上所刻一巨字与此同出一辙,为清末名将宋庆所书,对此字人们历来争论不休,有“虎”和“箎”两种说法,我倾向于后者。史料说,宋庆老年得子,取单名“箎”,后夭折。宋庆日思夜想,天天写“箎”字,竟写得行云流水,很有书法味。后有好事者将此字刻之于石。不二门的这个字,我推测是摩刻的,并作了一定改造。

  我曾读过永顺县作家张明仁一篇关于不二门的散文,他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耑”字,即“专”的异体字,意在告诉人们要专心致志。但我觉得与“耑”字草写相去甚远。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字游戏,谁最接近书写者的本意,是不得而知的。

  三

  石壁上还刻有不少当代名人手迹。如1983年12月,国家民委蒙古族副主任洛布桑以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题词“人间天宫不二门”。汉字用颜体骨架,魏碑笔意,蒙文写得潇洒自如。这是不二门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字书法。还有湘西凤凰籍的李振军将军的行书“神石夺奇”,中宫紧凑,行笔凝练,藏蓄遒韧,颇具大将风度。

  这些名人书法中,要数毛泽东的诗词、题词最多。据说是灵溪镇一位年逾古稀的向姓老石匠所刻。他用了整整两年,把毛泽东当时已公布的诗词和题词书法全部刻在这绝壁之上。通观那些刻石,点画、章法都保持了毛体书法的原貌。

  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壁上大量古人题刻被损毁,古人题刻的100多首诗词歌赋现仅存35首。这些题刻中,精短的梵语、妙句让人品后余味无穷,诗词也使人津津乐道。

  清嘉庆永顺县知事白介庵所作的《石门天凿》一诗对不二门作了生动的描述:

  法门高耸五云偎,鬼斧神工妙化哉。

  鞭石无痕还着相,振山有铎不须锤。

  地沾花雨千歧坦,道接薪传一线开。

  莫讶终南称快捷,巨灵神辟小蓬莱。

  清代平湖诗人张金镛,来到偏远的永顺督学时,在游历不二门后,即兴题诗一首:

  万竹窗然暝,一门讶忽开。

  夏寒森欲雨,空响殷疑雷。

  峭壁嵌新翠,留泉咽古哀。

  招携得佳侣,从此出尘埃。

  一代儒将萧克将军,曾在湘西的永顺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他重返故地,挥毫写下了“悠悠猛洞河,通天不二门。登攀玉皇顶,信步入画屏”的豪迈诗句。

  不二门附近,有一名曰“培英”的宝塔,系清道光年间所建。塔高约10米、7级。第一层门额嵌青石匾额,分别阴刻楷书“培英塔”和“天开文运”。这是我在保靖县城酉水岸边之后,第二次在湘西境内发现“天开文运”石刻。字体大小不能与保靖题刻相比,但时间要早上四五十年。

  不二门石刻中有一幅竹画,也是不二门唯一一幅画刻。画面很简约,两根风雨竹而已。画的顶部刻有“关圣帝君诗记”6个隶书大字。画里刻有关公关云长的小诗一首: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这竹叶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个字,连着一读就是关公那首诗。真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据说,后人仰慕关公的忠义大节,把这风雨竹画刻在石碑上,称之为关帝诗竹碑。这幅画刻,我在西安碑林、白帝城均见过,我想此竹画应是从他处摹刻来的。

  从嘉庆到现在,在这200年的时间里,文人墨客、达官显要、能工巧匠,用智慧和汗水,给我们留下了不二门这一书法和文学艺术的宝库,使我们能够得以受到艺术的熏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