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教师是点燃孩子梦想的引路人;偏远的乡村,格外需要教师的坚守。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连日来,科教新报“边校十年路”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了边校教师的精神风貌,也为陶行知先生的话作出了生动注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偏远地区的小学始终面临“有没有好老师来,来了留不留得住”的发展之问。在过去,一个老师休病假,对偏远乡村小学而言,意味着一门课或数门课的停课。现实生活中,在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往往需要“全能”:教语文,还兼教体育、音乐。“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个互联网上曾经火爆的段子,其实也是对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湖南11个市州33个县区在省与省接壤的地方建有110所学校,这些学校大多离县城较远。因此,注重这些“边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窥一斑而知全豹。聚焦“边校十年路”这组报道,呈现出来的,是十年来“到乡村去”从个别教师的自觉,变成教师群体的坚守。深冲小学是新宁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住宿条件相对艰苦,4名老师长期“定居”于此。言谈中,他们却不说生活之苦只言育人之乐。湖广小学由湖南与广西接壤的两县共同筹资建设,共同管辖,并各派1名教师驻校教学。“让山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掉队”,每一位尽职尽责的边校教师,都如“时代楷模”张桂梅,甘坐冷板凳,甘为铺路石,诠释了优秀乡村教师的责任担当。
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十年来,我省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现了乡村教师人才津贴政策全覆盖,全省每年投入资金11亿多元,为25万余名乡村教师发放人才津贴;同时,坚持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艰苦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师倾斜……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从体制机制上尊重乡村教师的付出,大力促进教育事业进步。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如流,育万千桃李。去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度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全社会任重道远。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努力,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致敬每一位边校教师!致敬所有乡村教师!有你们,就有山里娃无限向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