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醒那些访谈和对话的美好记忆

  季进

  大概从2004年开始,因缘际会,我的学术方向有一部分转向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我们曾在苏州大学策划了“海外汉学系列讲座”,邀请海外学者来苏演讲,同时作一些对谈,陆续整理发表了若干篇访谈,产生了一定的反响,特别是那篇《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可能是葛浩文比较早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夫子自道,所以深受欢迎。

  虽然这些访谈有的内容或已时过境迁,但是敝帚自珍,我一直视之为自己学术生命中的重要标记。这些访谈中的大量信息和思想刺激,直接影响了我们关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如果没有这些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访谈,可能也没有我们后来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这本著作。当下的海外学界已然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以访谈的形式见证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浩荡洪流,引介信息,反躬自省,以至积累文献,依然是海外中国文学传播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海内外学术对话的重要方式,不可轻忽。

  陈平原曾说,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转型,不妨有一种声音的现代性。虽然他所关心的是演说,但同理以推,这些访谈或许也形塑了一种近似意义上的现代?比起那些高深的晦涩理论,这些回归语言现场的活泼言论呈现出一脉更为平易近人的治学理路,同时也大大弥补了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总要迟来一步的遗憾。更为重要的是,借着对话的形式,让这些海外学者夫子自道、自省自察,既省却了吾辈隔靴搔痒的揣摩猜度,也让文化的交流走向更深一层。这些海外学者致力于异域语境中中国文学的流播,既有中学的造诣,又有西学的烛照,乾坤浩荡,笔底澎湃,让海外汉学的中国文学研究与传播焕然一新,成为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线。

  于我而言,每一篇访谈,都是一次美好的记忆和难得的缘分。记得2004年3月,我第一次拜访夏志清先生,在他家坐拥书城的客厅中,畅谈三小时。整理而成的《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颇受夏先生好评。谁能想到,在夏先生身后,我竟有机会协助夏师母王洞女士整理编注了五卷本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现在又在继续做《夏志清夏济安学术年谱》。疫情之前,每年都要去夏师母家搜集资料,那间著名的客厅和纷杂的书房成为我熟悉而亲切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不可言喻。

  如今重读这些访谈,最想感谢的是曾经接受我访谈的老师和朋友们。即便在访谈结束以后,我也会不时地在那些场景与时光中流连,品茗聊天,如沐春风,恰似孔子讲“风乎舞雩,咏而归”。虽然不用说“胜读十年书”的套话,但确实有时看似琐碎的闲话,却悄然渗透了这些学者深厚的学养,也透露了无限的话语机锋,正如龚自珍诗所云:“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出版这本访谈录的增订版,原因除了敝帚自珍的私心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访谈中所提出的很多问题和思考,比如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挑战、中国文学的物质文化研究路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话题的讨论,至今仍不算过时,甚至渐成热点。旧作新订,或许可以为相关的讨论增加一些花絮。此次增订,增加了近年新作的四篇访谈,其他一仍其旧。

  这本小书有机会再次与读者见面,重新唤醒那些访谈和对话的美好记忆,此时的心情,真可以借用钱钟书《谈艺录·引言》中的那句话,“何意陈编,未遭弃置,切磋拂拭,犹仰故人。诵‘须我友’之句,欣慨交心矣”。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季进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