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头银发望栗山

  陈惠芳

  真没想到,临近60岁退休之前,能够获得第7届栗山诗会中国诗人奖。这份礼物很重,很及时。

  写诗40多年了,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了一个满头银发老人,颇有些感慨。一路走来,也曾不停地问自己:写诗到底为了什么?不像高考,有一个标准答案。我觉得,写诗很辛苦,也孤寂,但更快乐。因为,通过诗歌,我记录了我的所行、所观、所想,诗意了自己的人生与内心。不到潇湘岂有诗?我在潇湘更有诗。

  我是一个执着的人。看准了的事,会一直干到底。1987年春,我与一帮诗友组建了“新乡土诗派”,提出了“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的主张,渐渐成为了有影响的当代诗歌流派。回首往事,透视当下,我认为这一主张没有过时。“新乡土诗派”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强的生命力。尽管新乡土诗派由当年的群体创作转变成了个体创作,但初心与使命没有改变。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创作方向是明确而坚定的。从《重返家园》《两栖人》到《九章先生》《长沙诗歌地图》,这是新乡土诗派清晰的一脉走向。新乡土诗派并没有消亡,而是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于是观之,此次获奖,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新乡土诗派的褒扬。所以,我要感谢所有对我与新乡土诗派支持与理解的朋友。

  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栗山,都有自己的乡愁。在当今诗坛,栗山诗会已成为一个品牌,栗山也已成为一个象征。我的故乡是宁乡流沙河,流沙河就是宁乡的栗山。走遍大江南北,走遍三湘四水,根还是在自己的“栗山”。我始终认为,诗人要有精气神,诗歌要有根。根在,就枝繁叶茂。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扎根于民族与本土。不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所以,我也非常认同栗山诗会创办人周瑟瑟先生的“田野调查”与“户外写作”。诗歌是走出来的。

  我常常自称“德高望重”,我更希望“老当益壮”。花甲之年,应该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新起点。我预感有新的发展与收获。从湖南日报社退休,也只是转换了一个空间。我会更从容、更宽裕,会以更自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给诗歌插上更厚重或更轻盈的翅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