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市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创新 转型赋能 多措并举推动娄底国企做强做优

  李 敖  朱金成  邹娜妮

  娄底,湘中明珠,十里钢城。

  市属国企在这里孕育,改革故事在这里书写,亮眼成绩在这里交出。

  今年前三季度,监管企业资产总额504.94亿元,净资产149.5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9.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2%、10.7%、39.5%,依旧稳中有进。据湖南省通报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名,今年上半年娄底以1.38%的净资产收益率跃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1-9月净资产收益率1.4%排名全省第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资产规模加速迈上400亿元、500亿元的台阶,三年营收增长率高达60.71%。

  今年以来,2家二级国有小贷公司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32亿元,监管企业为346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551.4余万元,以实际行动全面落实党和政府惠民政策,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彰显国企社会责任与担当。

  娄底国资国企一直以时不我待之姿、以担当实干之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三重压力”叠加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下,深化改革、深挖效益、深入监管,打造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娄底样板”。

  国企改革打造“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风劲好扬帆、奋楫正当时。回首国企改革三年,虽万般阻力,仍踏浪前行。从出台改革方案、成立专班、印发30余个配套文件到推进落实,收官之年,35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娄底国资继续高位推动,高标准严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在高质量收官的基础上带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锚定高质量“双倍增”目标,企业压力层层传导。娄底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重点关注资本收益,实施“双倍增”计划,定下国有资本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双倍增”目标。净资产收益率力争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达到6%,“双倍增”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监管企业,作为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主要经济指标,传导压力,倒逼效益。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全面实现“党建入章”、党委书记与董事长“一肩挑”,100%一级企业和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前置事项清单”,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融合;全面完成董事会应建尽建,监管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到100%;制定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重要子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有关实施方案比例达100%,“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形成。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动力有效激发。娄底市国资委紧紧围绕“三能”机制,在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上实现破冰破局。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抓住“牛鼻子”,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100%,抓好“领头羊”,加强国企领导人员管理,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强化考核和退出,形成有奖有罚、有进有退的机制;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制度,市场化招聘率100%、竞争上岗率51%、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率4.87%;围绕“收入能增能减”,优化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机制,一企一策创新工效挂钩指标,从严控制人工成本,实现收入能减,2021年监管企业平均工资同比下降6.8%,实行全员绩效考核,重点开展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实施差异化薪酬、绩效薪酬比重加大、薪酬分配向关键核心岗位、一线员工倾斜。

  转型发展激发“新活力”,促进市场化发展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市场化转型,是娄底国企尤其是平台公司破茧成蝶、振翅高飞的必经之路。娄底国资国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市场主导,不遗余力推转型、促发展,让市场说了算,向市场要效益。

  紧盯“瘦身健体”,优化结构调整,减轻企业负担。压层级、减法人是娄底市国资委一直重点推进的举措,关停并转市属平台公司的一、二级子公司,撤并三级及以下子公司,清理力度将超过50%。在专业化整合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已2次推进平台公司横向整合重组,打造“一业一企、一企一业”新格局,切实扭转当前主业不精、业务“小散弱”、竞争力不强、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交叉竞争的局面。盘活闲置资产,提升运营效率,借全省统一清理的契机,成立四个专班,按照“应清尽清”原则,全面清理监管企业闲置国有资产,形成可盘活闲置资产2.03亿元。清理“两非”“两资”企业13户,处置“僵尸企业”3户,专项治理重点亏损子企业5户,为企业“轻装前行”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实体主业,谋划产业布局,打造增长引擎。娄底市创业发展集团是2019年底重组整合的产物,是创投、交建投、文旅投、国投等平台公司的“四合一”。三年来,创发集团集平台合力、借改革东风、靠混改增效、延产业链条,市场化转型之路初见雏形、初显成效。从重组到2021年底,仅两年时间,创发集团资产总额从79.76亿元增长到100.78亿元,营业收入从3085万元增长到24.77亿元,利润总额从亏损747万元转为盈利9082万元。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创发集团在产业布局上落子如飞、抓铁有痕。围绕娄底“材料谷”建设,紧盯钢铁、建材、路网等传统产业,加快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与涟钢紧密合作运营废钢加工处理项目,成立联鑫公司建设废钢基地,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的废钢企业,行业资质过硬,建立分区“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废钢供需体系,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年配送能力达240万吨,以突出的税收贡献实现反哺,今年前三季度缴税2.28亿元,成为娄底仅次于涟钢、烟草的第三纳税大户。以混促改,打出转型“关键一招”,创发集团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因企施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民营企业湖南经纬未来实业有限公司45%的股权,不过多稀释民企股权又实现实际控制。并表后帮助经纬公司打通融资渠道取得流贷资金,保持原有经营模式,强化风险管控,设置销售奖励,混改成效从几组数据上可见一斑。混改并表于2021年完成,2022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3.38亿元,同比增长120%,利润871万元,同比增长80%。

  创发集团并非聚焦实体转型成功的“闪耀孤星”,娄底城发集团在金融服务、设计、房产、资产管理、产业投资等领域全面开花,转型两年间,已实现营业收入翻7番、利润由亏转盈1.9亿元;湖南安保集团以传统保安服务为支点,全面发展智能安防、档案管理、驾考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从“只看门”的娄底保安公司向一流安保集团迈进;粮油公司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加工销售食用油延长产业链,经济效益虽低,却是向市场走出的关键一步。

  深化创新驱动,服务重大战略,激活发展动能。建设“金融超市”是娄底市委市政府瞄准“科技赋能市场、金融服务实体”优化营商环境,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创新之举,创发集团闻令而动,专题研究、调研学习、组建专班、出台方案,规划“路线图”,多方对接、攻克技术难题,采取建设运营一体模式,实现“上线启动”,多渠道宣传推广,最大程度扩大影响面,“金融超市”平台上线仅三个月,入驻金融机构23家,入驻企业超2.3万家,授信金额46亿元,放款金额28亿元,真真实实打通了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惠企利民。

  国资监管构建“新体系”,促进规范化发展

  持续推进转变监管职能。坚持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印发《娄底市国资委重点监管事项负面清单》《娄底市国资委授权放权事项清单》,负面清单为企业投资、融资、担保及国有资产交易方面立规则、划跑道,授权清单厘清出资人权责边界,取消监管事项5项,下放事项5项,授权放权事项7项,进一步加大企业决策自主权。出台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转变。

  突出绩效考核和动态监管。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与经济运行分析联动,每季一调度,半年一总结。补内审内控监管空白的短板,连续印发关于加强监管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资金、合同、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对内审内控薄弱的企业加强跟踪指导和监督检查。搭建实时在线国资监管平台,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对关键领域实施实时动态监管,消除监管空白点,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问题。

  牢守底线强化风险管控。安全风险方面,多次召开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专题会议、开展交叉大检查,对发现隐患坚决100%整改到位,筑牢安全防线,确保了国资系统零疫情。债务风险方面,实施“631”到期债务调度机制,加强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高资产负债率企业实现逐年下降至少2个百分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廉政风险方面,以多种形式开展“清廉机关”“清廉国企”建设活动,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狠抓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在全国国资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氛围。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未来,娄底国资国企将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围绕娄底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找准国资国企的切入点、盈利点、增长点,谋篇布局、踔厉奋发、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娄底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