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令人回味的非乡愁式书写

  赖端梓

  一口气读完陈文老师的短篇小说集《快活岭》,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小说虽然大多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但却让人有一种现场感和亲近感。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演讲中说到,每一个作家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那是他的文学领地。《快活岭》作者的领地是他的小溪村,所讲述的故事,也全都是关于小溪村的。

  刚拿到书翻到目录时,“手工粉”“绢子布”“杨柳巷”这些标题让我想到当年读过的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读过之后,发现两部小说的构思的确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些语词来构建一个世界,来讲述这块土地上的人物命运、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只是《马桥词典》更多的是为“马桥”的“词”立传,将那些词复活、赋灵;而《快活岭》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有着典型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物事、地名来讲述乡村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则藏在了故事的背后。

  《快活岭》的人物都是一个村庄里的小人物,但都是立体的饱满的色彩斑驳的,涵盖了各类人群。人的心灵世界更是丰富,有在生命的无常面前的伤痛,有见不得别人好的嫉妒,有不愿改变传统的执拗,有兄弟妯娌邻里之间的龃龉;但更多的是在叙说人性的健康与美好,有邻里的守望相助,有归乡的教授对乡村的反哺,有兄弟间血浓于水的友爱互助,有对顾客游客的诚信与质朴,更多的是在艰难的生活中那种自我的救赎等等。总而言之,在这个偏僻的村庄里,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在陈老师的笔下自由自在地游走。

  《快活岭》在打上浓郁的地方印记时,又氤氲着时代的精神。在很多的乡土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对过往的沉迷与眷恋,那些文字总盘旋在过去的山水自然、风俗人情和表达方式里;但《快活岭》不是,它是一种非乡愁式的书写。时代的变迁在这里全都看得到影子,新城镇化、殡葬改革、旅游开发、脱贫攻坚、新冠疫情、乡村振兴等时代的主题对这样一个小村落产生着实实在在的影响。

  《手工粉》中的张观保,妻子去世,离开小溪村到城里为儿子做饭带孙女,但在热闹喧嚣的城市里,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热闹,于是他还是“挎着他那个来往于城里和小溪村的人造革提包”回去了,可是当他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杉木林依旧郁郁葱葱,但“厨房的灶台上一层灰尘”。在许多的作品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乡下老人进城后与城市的疏离感,而在这篇文章里,却还进一步讲述了新城镇化带来的一个副作用,这群土生土长的老人,竟成了心灵漂泊的人,熟悉的乡村,仿佛亦是一个“从未来过的地方”。

  当然更多的是写在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在这生长出来的文化精神。琵琶岗,原本是父辈们开荒开出来的,然后有了一个生产队,后来又随着青壮劳动力的外出,这里重新荒芜了起来,但在乡村振兴的关口,李能斌果断辞去公职离开城市回到村庄,在岗上重新开垦土地种红薯,把自家的新屋改造扩建成豆腐厂。而李能斌想做的不只是为了开厂,他更多的是想让“乡亲们不要出远门就有事做了”。

  这种非乡愁式的书写是让人振奋的,作者也许是想在他的作品中去探究我们想要抵达的故乡究竟是何种模样,如沈从文一般,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青睐全都灌注到作品中,去创造理想中的乡村范式。

  同时,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样式的小说,尤其是乡土小说,它所使用的语言,总是反映着某一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风土民俗,使之与外地文化类型相区别,与他乡的民俗风土相区别。《快活岭》语言平易、自然,像话家常似的,而这家常是属于小溪村的,那些原汁原味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家乡方言、地方俗语等,让小说有了特别的情志与滋味。如:“猫公打翻饭甑好了狗”“门搭哑”“上屋、下屋”等等,读来让人犹感亲切。

  作者在后记中说,故乡是文学的原乡,是写作的起点和落脚点。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的目光不妨回望这方土地,去关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去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去讲述他们的命运沉浮。

  (《快活岭》,陈文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