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柯
天地有大美,山水看潇湘。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作为省文联“十四五”文艺创作规划的重点工程,铺开了一幅幅壮美奇丽的潇湘巨变图,打造了系列高品质、可流传的新时代潇湘山水美术长卷,成为湖南文化新名片,是献给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的一份厚礼。
一台一江碧水的“交响乐”
党的十八大以来,潇湘大地生态环境保护同全国一样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阳君山华龙码头,了解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叮嘱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202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布局。2021年底,“大美潇湘”采风写生活动在华龙码头启动。这次画展以“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为主题,以“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布局为主线,推出7幅长卷和33件单幅作品,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艺术图鉴。作品有的雄浑,有的舒缓,有的高亢,有的宁静,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用不同音符奏响了一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新时代潇湘山水“交响乐”。
这台“交响乐”,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赞歌。它描绘潇湘山水的新面貌,反映这十年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展开美丽湖南画卷,是对绿色这一新发展理念的艺术诠释。《大江交响》描述长江百舸争流、百鸟争鸣的壮观景象,突出“时代长江、生态长江、气势长江”的特点,展现三湘儿女实现长江湖南段163公里岸线“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壮志豪情。
这台“交响乐”,发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强音。它秉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理念,营造人类与自然的美好场景,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画廊,表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现代观念。《湘江北去》追求现代化城市与山水有机融合,让高楼大厦掩映在万绿丛中,形成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
这台“交响乐”,弘扬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时代旋律。它描绘湖南的美丽家园,昭示山青青、水盈盈也是发展境界和生活方式,说明“绿、富、美”成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新时尚。《多彩浏阳河》以山里出没的高铁、水上排列的桥梁、遍地种植的花木,反映人民的绿色生活。
这聚焦一江碧水的“交响乐”,以宏大叙事,弘扬“诗人如不颂,谁识太平心”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艺术家们的使命担当。
一部潇湘山水的“教科书”
“中国山水画,半源起潇湘。”极具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的“潇湘”,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的美学意象,深远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大美潇湘”既继承古代艺术中“那一滴水墨,那一片烟雨”的“潇湘意象”,又展现“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恢宏气象,用大视野、大尺幅、大情怀表现潇湘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时代之美,赋予“潇湘”新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成为新时代潇湘山水的形象“教科书”。这部“教科书”呈现出以下大美特征:
“形”“神”统一,把“神”看得更重要。创作真实呈现“洞庭月色潇湘雨”的潇湘山水实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抓住潇湘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诗意特质,表现湖南人自由自在、平淡天真的山水精神;选取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经典,表达潇湘山水的人文精神。《天下洞庭》在呈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美如画”景象同时突出表达“五千年文化忧乐精神世代传”的精气神。
“山”“水”统一,把“水”看得更重要。创作紧扣“一江一湖四水”,在山水之间让水的比重充分呈现,突出大江大湖大河的气势。《湘江北去》虽有崇山连绵、千山秀色的呈现,但贯穿其中的是水。作品以大面积留白体现水的开阔,展示一湾碧水、风烟俱净、两岸清溪、水天一色的景象,使湘江更明朗空阔,形成新时代的“千里湘水图”。
“同”“异”统一,把“异”看得更重要。创作既表现潇湘山水的秀丽与苍茫,更呈现潇湘山水的个性和风格。七幅长卷把长江的恢弘、洞庭湖的浩渺、湘江的秀丽、资江的奇特、沅江的浪漫、澧水的陡峭、浏阳河的委婉表现出来,构成一幅特色明显的“江南水乡图”;又表现“一江一湖”浩浩荡荡的壮美,展现湘江、资江漫江碧透的秀美,反映沅江、澧水神秘浪漫的幽美,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潇湘大美图”。
“象”“气”统一,把“气”看得更重要。创作既有“高颜值”,描绘潇湘山水的绚丽景象,又有“好气质”,反映潇湘山水的生动气韵。画家以写意手法表现山林深蔚、烟水微茫、云雾迷蒙的潇湘气质。《湘江北去》以缥缈的山岚之气、空蒙的雾气、湛蓝的水汽展现潇湘神韵,形成一幅“潇湘烟云图”。《资润江山》绘制千里清韵的锦绣河山,弥漫氤氲之气,清新唯美。
“古”“今”统一,把“今”看得更重要。创作表现空旷水景和远处山峦,呈现疏简灵动、清旷幽远的古意。同时站在新征程、寄予新期望,把感时伤怀、清冷逍遥的潇湘美学意象,转化成波澜壮阔的盛世正大气象,再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形成“只此青绿”的整体风格,画出新高度。《沅水奔流韵潇湘》聚焦“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矮寨大桥,描画“新时代红色地标”十八洞村,讴歌“钟灵毓秀新时代”。《澧水泱泱》呈现“上黄石寨,登天子山,看荷花机场,迎五洲宾客”的场景,彰显“仙境张家界,峰迷全世界”的澧浦雄姿。这部潇湘山水“教科书”创造了可留给历史、未来的美术图式,为潇湘山水在新时代不断再生提供启迪。
一片前无古人的“试验田”
“大美潇湘”创作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湖南美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试验田”,为推进潇湘山水画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这片“试验田”有“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从整体为潇湘山水作全景式画像立传的艺术创新。潇湘山水,既有奇秀自然风光,又有深厚文化底蕴;既有历史赋予的人文情怀,又有人民安居的美好景象。历史上以绘画表现潇湘山水的传统源远流长。宋《潇湘八景图》被誉为“无声诗”“有声画”,但《潇湘八景图》等山水画描绘的多是局部。“大美潇湘”着眼于潇湘山水的整体面貌,从“一江一湖三山四水”入手,对潇湘山水作全面清晰梳理,是首次以“青山绿水新湖南”为对象,从整体上为新时代潇湘山水画像存史,谱写湖南青山绿水新篇章。若说《潇湘八景图》等山水画是潇湘山水的“单人照”“局部图”,那“大美潇湘”就是“集体照”“全景图”。
第一次用系列长卷表现潇湘山水恢宏气象的美术尝试。历史上,五代董源《潇湘图》、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明代董其昌《潇湘白云卷》等描绘潇湘山水的著名中国画长卷,都只是一个时期的一幅作品。“大美潇湘”按“一江一湖三山四水”布局形成六大系列,着重推出《大江交响》《天下洞庭》《湘江北去》《资润江山》《沅水奔流韵潇湘》《澧水泱泱》《多彩浏阳河》七幅长卷。这组潇湘山水画卷定位明确,气势宏大,风格接近,大都高于1.5米、长于20米,是彰显正大气象、具有湖湘特色、充满文化底蕴、给人美的享受的新时代“潇湘七卷图”。
第一次集结众多山水画家投入潇湘山水创作的文艺会战。过去,湖南画潇湘山水的人不少,但多是个人行为。“大美潇湘”由省文联、省美协组织实施,由王金石教授领衔、50多位代表湖南山水画顶尖水平和新生力量的画家共同创作。这是湖南山水画领域一次阵容整齐、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文艺大合唱”。有评论家认为,艺术创作本是个性化行为,省文联、省美协组织这么多艺术家共同创作,本身就是创举。“大美潇湘”这一开创性“大手笔”,体现了湖南美术家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的精神,在湖南美术史乃至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句诗揭示了文艺、江山、潇湘三者的内在关系,是从逆向角度对潇湘山水的赞美。“大美潇湘”的实践告诉我们,若从正向维度理解潇湘山水对文艺的意义,那应是“丹青幸得江山助,不负潇湘即有诗”了。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