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雅丽 刘再丽 廖鹤松 刘 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涟源干群锐意奋发,砥砺前行。十年间埋头苦干,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成功摘掉贫困帽。
上半年,全市净增市场主体5703户,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1.5亿元。
娄底高新区技工贸收入由2017年的173亿元增至2021年的314亿元。
村级微权力清单体系和“屋场会”相继入选中国改革(2017)年度十大案例、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伏口国家石漠化公园、杨家滩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字号旅游品牌。
涟源紧跟“发展”脉搏,推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促进文旅融合,奋力建设产业更强、城乡更美、生态更优、人民更富的幸福活力新涟源。
乡村振兴:一茬接一茬跑出“加速度”
“明天分两组,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大排查,对脱贫户和监测户等重点对象进行大走访。”9月2日,在涟源市湄江镇朱岩村村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乡镇联点干部、村干部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
朱岩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健介绍,该村通过定期排查和动态监测,精准识别各类返贫致贫风险户,开展有针对性地帮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监测人口致贫。
帮扶背后,扛起的是涟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坚实责任。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作为省级重点贫困县的涟源扎稳步子,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涟源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娄底市相关要求,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驻乡包村,选派471支驻村帮扶工作队、13562名帮扶干部投入脱贫攻坚,打造了一群懂扶贫、能吃苦、作风硬的帮扶队伍。围绕“怎么帮、如何扶”?涟源绘制作战图、时间表、任务书,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层层攻坚,2020年,1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涟源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一茬接着一茬干。涟源派驻198支工作队575人开展帮扶,11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2259名帮扶干部实现包村到户全覆盖。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一社一企”,以特色种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主导方向,培育出油茶、柑橘、中药材等9大支柱产业。依托“五美庭院+秀美屋场+美丽村庄”的三级党建引领创建模式,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
营商环境:“直通快办”打造良好生态圈
9月1日,涟源市湖南鑫洲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我们今年计划扩大厂房面积1万多平方米,急需资金。联企干部帮忙争取到贷款500万元,并帮助申请兑现优惠政策,第一期补贴资金前几天到位了。”公司总经理颜建雄介绍。
十年“优”无止境的征途,为涟源拓出高质量发展的坦途。
涟源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市长双组长负责制,明确一名副处级干部兼任优化办主任,下设政务服务、依法打击、组织措施、执纪问责四个专项工作组和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进营商环境的具体工作,并对发现的问题集中“会诊把脉”,逐个破解,打造优化营商环境良好生态圈。
为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涟源按照“应进必进”原则,新建政务服务大厅进驻单位42个,进驻事项833项,最大限度减少“来回跑、多头跑”。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五办五公开”改革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整合21个部门37项涉企证照事项,实行“37证合一”。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到0.5个工作日内,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到3小时内。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今年,涟源持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3月开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营商环境“政企通”专席,4月开设“营商环境直通车”投诉端口,做到“有呼必应”“直通快办”,及时解决企业难点、痛点、堵点。上线政策超市平台(涟商通),主动收集各级各部门惠企政策推给企业。选派1020名干部,分别进驻8453家企业,帮助企业用活用足惠企政策。
更优的营商环境还在于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涟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交织而成,“路网”工程通江达海,为涟源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娄底高新区全力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及娄底市委“工程机械”和“钢铁新材”两大产业发展战略,抢抓“创国高”机遇,调优结构,推进资源产业整顿整合。借助交通便利和优质服务,出台实施科技创新、扶持企业挂牌上市等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厂房租赁、费用减免等方面提供诸多优惠和便利,形成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智能制造的“两主一特一新”产业发展新格局。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由2017年的1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14亿元,年均递增15.8%,2021年“五好”园区评价排名全省第31位,获评省级先进园区。
娄底高新区依托三一中源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新材料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中部崛起“材料谷”;依托三一路机、石牛汽车、金鑫电子等骨干企业,加快构建以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应急装备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系统的配套能力,实现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协作与产业化基地。依托回春堂、康麓生物、钰盛生物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动植物提取物、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四大领域,打造湖南省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栽下梧桐树,必然凤凰来。优质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强磁场”。上半年,全市净增市场主体5703户,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同比增长6.9%。
基层治理:乡村善治入选“全国案例”
这十年,涟源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携手群众共创幸福新生活。
基层工作,“麻纱”事多。
涟源创新村级小微权力、“屋场会”等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让群众当家做主,较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善治水平。该市村级微权力清单体系和“屋场会”相继入选中国改革(2017)年度十大案例、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村级小微权力看似细小,若不规范,“蝇贪”“蚁腐”将会滋生。2017年3月,涟源先行先试,在3个乡镇11个村启动“村级小微权力”风险防控试点,随后在全市全面推开。2017年11月,湖南省“互联网+监督”平台上线,涟源在该平台增设“村级小微权力”特色板块,并在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安装终端查询机504台。
村干部到底有哪些权力?通过深度梳理,涟源把近70项碎片化村级小微权力整理成28项,分类建立权力清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32幅,对每项权力都明确政策依据、执行和监督主体、程序步骤等,为权力运行“划边界”;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事结果公示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将权力装进制度笼子。
“从会议室照本宣科,变成家门口当面讨论,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说起“屋场会”,杨市镇板桥村老党员姚卓群竖起大拇指。
2019年,涟源总结提炼出“屋场会”群众工作法,成为解决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率先在杨市镇试点,并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推广至全市。
“屋场会”串联起千万个家,议的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急难愁盼事”。突出群众“主人翁”和“主事人”地位,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一起,切实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根据需要适时召开,可利用晚上或农闲时间,也可远程视频。目前,全市21个乡镇(街道)506个村(社区)共召开“屋场会”19500余场,解决问题51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8600余起。
通过近3年实践,“屋场会”议事范围延伸至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形式更加多样。“屋场会+党建”“屋场会+网格”“屋场会+微信群”等“屋场会+”不断推出,内容极大拓展。
文旅融合:身边风景蝶变“诗与远方”
龙山峡谷漫步,清幽梦幻;湄江畅游,美不胜收;湘军名将故居群中寻史,荡气回肠……绝美的涟源,有一万种理由,吸引各地游客。
一万种理由的背后,是十年奋斗的脚步。
涟源围绕打造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和“观光康养旅游基地”的目标,打造湄江观光体验和龙山文化康养休闲引领极,大力建设湄水、孙水、涟水三条文体旅体验带以强固“骨架”,稳步升级10条文旅体廊道以打通“经络”。探索攀岩、露营、徒步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以活化文旅产业的“细胞”,从而推动文化旅游多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培育旅游新业态。涟源先后投资6亿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项目28个,全面推进湄江4A级景区、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提质升级。投资5亿余元,建设连接湄江、龙山景区的4条旅游公路57.9公里,景观道4公里,建成旅游厕所55座。引资5.65亿元建成博盛生态体验园、飞水漂流和宇城蓝莓谷等国家3A级景区和桥头河蔬菜公园、南芙山庄、古塘月光岩帐篷基地等文体旅融合业态产品。
通过十年努力拓圈,“文化+”、“旅游+”在涟源已是一个寻常词语,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涟源创造性利用地域文化资源,非遗进景区进市场成为常态,建成非遗就业工坊6个,研学基地3个,以李聚奎故居、涟源烈士公园、卢天放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等为主要节点的红色旅游线路已经成型。着力推进“旅游+体育”、“旅游+农林”、“旅游+民宿”、“旅游+研学”等“旅游+”战略,构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经济文化繁荣的新格局。
2021年,全市完成文旅项目32个,投资4.01亿元。全年接待游客55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8.29%;实现旅游总收入49.447亿元,同比增长54.27%。
■我看这十年
龚光辉:家乡发展带来致富新“鸡”遇
龚雅丽 刘 原
龚光辉,一名出生在涟源的“80后”“新农人”,现任涟源市枫坪镇天柱山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9年,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涟源,变身“鸡司令”,走出一条“科技养鸡”新路子。
“家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交通的飞速发展和良好的城市面貌。”龚光辉介绍。
“十年前,我送鸡到湘乡,从斗笠山镇上娄涟公路,再从棋梓桥到湘乡,路上坑坑洼洼,灰尘较多,大约要1个半小时车程。”龚光辉介绍,现在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路上干干净净,开车只要40分钟车程。
2014年底,沪昆高铁湖南段开通,娄底通高铁了。从涟源市枫坪镇到高铁娄底南站也就半小时车程。今天,娄新、二广、长韶娄、龙琅等4条高速公路在全市纵横交错,涟源与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实现快速互联互通。
“缩短的是时间,变美的是城乡面貌。”龚光辉说。
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的涟源,主动融入娄底“一核一廊”区域布局,加快构建“一心、一廊、多点”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积极投身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产业格局、治理格局、交通格局的建设。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奋力书写“水乡、山城、古镇、小都市”的全新篇章,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品质城市。
“一人富没什么,带动乡亲一起富才是真本事。”2017年,龚光辉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入股分红。有条件的村还组织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组建扶贫养殖基地,由天柱山禽业统一发放鸡苗、饲料、疫苗,并提供技术,再由公司保底回收“成年鸡”,辐射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十年前,出国留学回农村养鸡被认为没出息,人们认为是‘书没读好才回家务农’,十年过去了,很多高材生返乡创业,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龚光辉介绍。
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龚光辉的“养鸡”事业实现从自动化、规模化向数字化智慧农业发展,同时,村民慢慢成为养鸡的“行家里手”,有些能人还成为规模养殖户,大家互帮互助,共同促进养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脱贫户9400余人签订帮扶合同,与13个村签订乡村振兴合同,每村每年平均分红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