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善用社会大课堂。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转变,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新时代,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标方案,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体系
《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应对标工作方案,构建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体系。一是健全大机制。高校应根据校情与学情,出台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导性文件,从领导机制到联动机制、从育人机制到评估机制、从保障机制到创新机制进行健全完善。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大机构”,形成强大合力。二是建好大师资。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通过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党政领导、科学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企业专家)以及党史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为一体的实践育人大师资。 三是调动大资源。通过合理化、规范化的布局,盘活现有资源,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实践育人。
立足特色,建好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平台
《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校要围绕教育规划,对照自身办学特色,高质量建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平台。以产学合作为主线。高校要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秉持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打造融“功能齐、配套全、管理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专业特色为引领。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发挥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指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协同育人是产学合作的根本目的,校企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实现企业“行家里手”和学校“名师名教”的双向流动,校企之间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打造高质量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对表目标,用好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课堂
《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为此,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高校应对表人才培养目标,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思政教师要利用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从而坚定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要打造特色化的移动课堂。高校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文化如红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研所、工矿企业、乡村振兴实践地等,统筹教学资源,开发现场教学专题,把课堂搬到现场,开展专题教学。聘请基地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业导师等以专题化的讲座引领学生追寻红色足迹、领略科学的魅力及感受企业的高精尖技术等。三要总结实践化的教学成果。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产生的积极效果,特色化的教学资源形成的育人实效,这些实践化的教学成果整合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有益补充,并不断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持续用好实践育人大课堂。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主任,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专项研究课题“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研究”(编号:22E3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