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拓展资助育人新路径

  甄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推动教育公平迈上了新台阶。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应坚持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工作重心逐渐由“资助”向“育人”深度转变,在夯实资助基础、优化资助方式、拓宽资助育人格局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切实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健全精准识别认定机制,夯实精准资助基础。一是构建科学认定模型。高校应充分发挥本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领域专家作用,深入分析湖南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数据,并结合校内大数据追踪管理信息,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型。二是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建立定期联系困难学生家庭工作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全覆盖的家庭走访。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家境和实际困难,为困难学生认定提供确切依据。三是完善诚信申请机制。建立困难学生家庭经济信息核查机制,避免学生或其监护人在申请资助时出现不诚信行为,提升资助申请信息填写的准确性,加强资助全过程诚信建设。

  完善勤工助学构成体系,优化资助育人方式。一是搭建校内勤工助学服务平台。高校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贫困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在提供“三助一辅”(即“助教”“助研”“助管”“兼职辅导员”)勤工助学岗位之外,为贫困学生提供在学校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勤工助学机会;建议将学校快递驿站工作纳入勤工助学岗位范畴,优先贫困学生管理和经营;为有意向且有能力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资金支持。二是完善校企合作资助育人体系。高校应积极探索完善校企合作资助模式,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路径。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测试择优录取贫困生为准员工,全额支付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为贫困生提供一些与其专业技能相关,工作时间为周末或寒暑假的工作机会。三是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作用。高校应加强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为困难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比如利用已设立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专窗,免费为困难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相关信息服务;利用现有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用人单位面向困难大学生的网上招聘平台,拓展勤工助学范围;联合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网以及各高校就业网,常态化举行网上招聘,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岗位资助服务。

  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资助育人新格局。一是组建优秀资助育人团队。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支人员配置齐全、能力水平过硬的资助工作队伍。从制度层面严格资助工作队伍的选人、用人标准,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配好专职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切实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培训、业务技能实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更多专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加入资助育人队伍,充实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力量。二是打造特色资助育人品牌。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可根据不同资助项目特点,深挖育人元素,形成资助育人品牌,发挥示范作用。比如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打造优秀贫困生榜样活动品牌,引领广大学生争先创优、不断奋进;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和励志、自强模范评选等环节,创建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活动品牌,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感恩社会;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环节,创设诚信教育、金融常识教育、厉行节约教育活动品牌,培养学生诚信和勤俭美德;在勤工助学环节,创立勤助文化与劳动教育活动品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三是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将学生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深度融合,全方位、制度化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建立学工、教务、科研、心理、就业、共青团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环境,统筹开展学业规划、心理辅导、能力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帮扶,着力提高受助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塑造优秀品格。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