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卫
我们所驻的村属于湖南西部的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布村村。驻村第一天是在村妇女主任家里吃的晚饭。村支书说,第一天来还是要有点仪式感,喝杯瑶乡米酒吧!想着村里不能公款接待,私人请我们也就释然了。我们来驻村又不是一天两天,今天你们村干部请了我,改天我们工作队回请一下就是。农村最好的菜也就鸡鸭鱼之类的大路货,高档产品有钱都买不到,也不会煮咧。
有人说他们是七星瑶族,我还以为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后来我弄明白后才知道应该是“七姓”瑶族,分别为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现总人口达6万多人。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认为自己是“盘王”的子孙,每年农历十月都要还“盘王愿”或过“盘王节”。以犬为图腾,敬奉“高坡大王”,凡在七姓瑶先民活动过的地方,均有高坡大王的遗迹和故事流传。据了解,这里的庖汤、血鸭、毛狗肉,口味绝佳远近有名。毛狗肉适用在冬天吃火锅,现在是夏天估计不会吃。
果然,第一道菜就是血鸭。卖相上看不怎么好看,鸭血和鸭肉一起炒后成酱褐色。还有腊肉、小干鱼及炒鸡蛋等荤素菜。每一道菜都是挺实在的一大碗,没有用盘盘碟碟装。餐桌放在屋檐下,是那种两尺见方的小方桌。妇女主任亲自下厨,一边上菜一边催我们吃了。我说,大家一起来吧。这时,村支书也来了,也催我们吃,说,等下凉了就不好吃了。我说,等等吧,老彭都还没来呢!
妇女主任说,别等他,他天不黑是不会回的。老彭是妇女主任的老公,还在地里忙着。妇女主任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均成家立业。两个儿子一个在浙江一个在长沙打工,分别在那里买了房。女儿女婿在怀化城里做事也在那里买了房。
见妇女主任忙不过来,村支书进到屋里拿出一大把筷子。我心想,我们工作队四人加你们几个也不需要这么一大把筷子咧。村支书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双后,就在每个装菜的碗里插上一双。我静静地观察着,从小父母就叫我们放筷子的规矩有十来项,其中一项就是不能直接插在饭上,象征着插香,对客人不尊重。好在村支书是插在装菜的碗上。
村支书不停地用插在菜碗上的筷子给我们夹菜,劝我们吃。哦,我这才明白插在菜碗上的是作为公筷来用的。村支书怕他们不卫生使用公筷,其实我们在城里都还不使用公筷咧。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我们到老百姓家里吃饭或是遇到老百姓吃饭,发现他们家家户户都使用公筷。一天,我们来到五保户唐能哇家,他老两口吃饭也在使用公筷。我说,你老两口吃饭又没外人,也这么讲究。唐能哇那吐词不清的老婆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吃力地说“习惯了”。我们工作队的几人受到感染,也使用起公筷来。
我问,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公筷的?
年近六十的村支书摇了摇头说,不清楚,我记得从小就使用公筷。之后,凡是遇上年长的,看到他们使用公筷我都会对这个问题刨根究底。都摇头说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用的,反正他们是从小就使用了。那天,村子里一位老人家过世,我们工作队也随了个份子参与最后的道别。开席用的是妇女主任家吃饭的那种小方桌,一桌坐八个人。菜有一碗猪脚,一碗鸡肉,一碗鱼,还有一碗白豆腐及一碗白菜共五道菜。
服务人员是村子里的妇女,每人提着一个分别装着这五样菜的白铁提桶,另一边手拿一把大铁勺子,看哪桌碗里的哪样菜少了,就给加上。吃着吃着,一位走了,新来一位客人与桌上的人熟,又坐拢来一起吃。因为用的是公筷,菜又是新加的,碗和酒杯都是一次性的,不存在吃剩菜的感觉。酒席从中午12点一直吃到下午3点,不知是多少桌也没有几班席的概念。我以为这地方所有酒席都是这样,后来又发现有的人家不一样,因为家里条件好的,菜的花样也要多些,但都是一样的使用公筷。由于剩菜都还“干净”,收了起来还可以吃,我们工作队的都被邀去吃了几餐剩菜咧。
一次我与村子里的一位老者吃饭,再次讲到他们使用公筷的时间,老者挺幽默的,说,你想知道这个问题吗,先喝三杯酒后我告诉你。为了得到这一答案,我只好照办。老者说,我们七姓瑶族人住在这大山里,当年很穷,没饭吃,所以什么东西都吃,比如,蝌蚪拌青菜、油炸蚱蜢、火烧油筒蛇。还用鸡鸭屁股下酒什么的,还讲那是美味佳肴,那是穷得没办法咧。一天,一伙土匪来我们这里抢东西,还逼我们的厨子炒鸭烹狗给他们吃。土匪知道“此地不可久留”,但肚子又想吃啊,便不停地催厨子快点快点。厨子十分反感,把毛都还没修好的鸭子丢到锅里去炒。为了防止土匪发现,便把鸭血和鸭肉一起炒,成为酱褐色后就看不到毛了。这就是血鸭的最初来源。后来慢慢改进味道越来越好,也不存在毛不修干净的事了。因为鸭子的颜色是酱褐色,为了体现我们是讲卫生的,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用公筷。
我默算了一下,到如今已经过去七八十年了。一个习惯的养成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