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 弦歌奏新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立秋的那些故事

  李慕尚

  8月7日,是立秋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了由阳盛向阴盛的逐渐过渡。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偏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成熟与收获的故事也即将上演。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朝诗人刘言史的《立秋》诗,也是我个人觉得写“立秋”写得最好的诗词之一。一叶惊秋,正是这首诗最好的表达。从此以后,暑气渐退,云天越加澄明美丽,木叶声中,又是一年秋来到。

  刘言史与李贺同时期。孟郊赞誉他:“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皮日休评价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刘言史还是个藏书家,他喜欢收藏书籍,藏书万余卷,但诸史中少有记载其藏书之事。据其《放萤怨》诗中称:“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架中科斗万余卷,一字千回重照见。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余怨。”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如何才能知道秋天就要来了呢?宋代的人告诉我们,从一片梧桐叶中,你就能知道。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就会守在梧桐树下,等待着风起,叶落。时辰至,太史官会高喊:“秋……来……”一人接着一人喊,秋来之声,响彻天下,是为“报秋”。古人对于季节的感知,显然要比我们更为敏锐。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微细的变化,从而知晓时节的变幻。一片落叶,一颗露珠,一丝蝉鸣,皆是他们感受生活的凭据。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日,是古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秋社日,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之后渐渐式微。宋朝诗人陆游曾经写过《秋社》一诗,其中有句曰:“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相比于春困夏燥冬寒,立秋后凉爽闲适的天气也是读书的好时光。陆游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说:“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与陆游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爱看书,更爱藏书。有人用八个字形容他的这一爱好“嗜好既笃,网罗斯备”,翻译过来就是,什么书我都要的意思。尤袤四处搜集图书,读完一本之后要写读书笔记,然后判断是否应该收藏。如果决定收藏,能买则买,买不到就动手抄。由此可见,尤袤藏书不光是汗牛充栋,更是在积累知识,传承文化。

  陆游曾经参观过尤袤的藏书楼,参观之后颇多感慨。他写有一首诗,题目很有意思,叫《尤延之侍郎屡求作遂初堂诗诗未成延之去国因以奉送》。尤袤多次让陆游去他的藏书楼参观并写观后感,陆游直到尤袤要外放才匆忙写了一首诗奉上。听听陆游怎么夸他家藏书楼的:“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藏书楼里简直就是书的海洋,身体被这海洋给包围了。

  岁月变动不居,立秋,在现代还算不算一个重要日子呢?虽然我们不再从事农耕了,但依然能在清晨的微风里捕捉到秋的讯息。虽然我们不再过秋社节了,可遥远山村一年一度的晒秋节,依然在引诱着远方游子的心。也许,节气的本义会在时间里被渐渐淡忘,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一年一度的仪式感,喜欢这藏在诗书里延绵不绝的文化的味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