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正
我家保存有一部1895年刊印的家谱,近几年,我一直在续修家谱。在阅读老谱、续修新谱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家谱是个巨大的宝库。它保存着众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仍不失其思想光辉。廉洁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在我们的家谱中,廉洁文化主要从“言”与“行”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言”的方面来说,就是先辈们的“训示”。家谱里特别设有“彝训”一章,现摘录一些如下: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并强调:“欲免下四字,当服膺上八字”。
垂训一无欺,能安分者即是敬宗尊祖;守身三自反,会吃亏者便是孝子贤孙。同时强调:“当着眼安分之‘能’字,吃亏之‘会’字”。
安清贫吾宗清白垂训,累世先人莫不衣仅御寒,食仅充饥,室庐仅蔽风雨……清贫世守,绰有古风。
接汝禀,知谷贱伤农。佃客索减押规银,日用渐形支绌,颇深焦虑。即而思家风清白,昔贤谓仕宦无钱是好消息,不觉夷然(同怡然)……汝将此信呈高祝丈,恳暂借二百金,以济急需。
除了“彝训”里的训示外,在平时,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先人们也不忘谆谆教导。十一世永斌公“宰临桂日”,其父亲十世祖寓乾公手谕云:“尔今日出身加民,须念朝廷特拔之恩,祖宗积累之德,不可妄取一钱,屈罪一人。”永斌公闻训,终身佩服,无敢失。十三世洪公亦在一封信中,即“郎岱官舍病中寄谕”中特别强调:“子孙苟能成名出仕,当视民如子,第一莫要冤枉钱。”又在其遗嘱中说:“好生认真做官,清、慎、勤缺一不可,万勿视为迂谈。”他的两个先后中了举,并分别出任知县、知州的儿子——兆杏公和兆李公,也始终铭记他的教导,清廉为官,其官声都比较好,当地的县志分别记载了他们的事迹。
从“行”的方面来说,先人们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我们作出了廉洁表率。
这可以追溯到六世祖秉元公,他在被授徽州歙县知县后,即“盟于神,不以一钱自污”。他说到做到,有关记述说他“视民如子,治行为南都冠”。
再来看看十一世永斌公。他从知县做到巡抚、吏部右侍郎,并出任过湖南布政使。他最初出来做官,是授广西临桂县知县。“甫莅任,适遇编审届期,旧例县官亲历诸乡堡,可得千金陋规。余闻之骇然。以差役下乡扰民且不便,况官长乎?出谕:令民于三日内集县中,随到随审,一切胥吏、里正,索民一文者,立置之法。不五日而事竣。民情悦服,上官亦谬以为能。”后来他任直隶阜平县知县并兼署平山县事,在兼署平山县事时,按平山县旧例,“到任有修理衙署、执事铺垫及供给三日”的习俗。而这些钱“皆出里下,计费三百金”。永斌公得知后,“知其弊,驰谕革除之”。
在涿州知州任上时,按涿州旧例,盐包到河下,州官亲出点检,每包可得规银一钱五分;当铺出号,州守亦为点检,其价轻而物贵者,悉取以还。永斌公将其革除净尽。但当雍正皇帝问直隶总督李维钧“杨永斌做官如何”时,李维钧却说:“杨永斌过于迂执,盐店当铺向有几两规例银子送知州,知州也有为他们费心处。杨永斌连这项也不要。”他认为这样做不好。雍正却说:盐典规例不要,这是矫廉,如此好官,何以不首荐?
永斌公在湖南任布政使的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四个月,为湖南办了不少实事,如周密谋划,节支利民;谨慎审案,力避冤假;处理永顺土司善后事宜及修葺岳麓书院等。但在廉洁方面缺乏具体记述。
十二世文赐公较长时间在湖南澧州、石门、永绥厅等地当一名九品巡检之类的小官。他的堂兄、永斌公儿子文锡公在给他的私人信件中有这么一句话:“至吾弟一官,鸡肋,清苦万状。”清苦到什么程度?老谱中说:“十二世照磨公官楚,贫不克赴皖升任,又不克归滇,侨寓黔邑。”乾隆三十年,文赐公在湖南永绥厅(现花垣县)花园汛巡检任上时,升授安徽安庆府照磨。但他却没有钱,也就是没有路费到安徽去赴新任,也没有钱回老家云南去,只好“侨寓黔邑(黔阳县,现洪江市)”。为什么会穷到如此地步,家谱里记载,他常说:“末吏倚仗头取钱,吾不为也。”
十四世兆杏公,黔阳县志记载:杨兆杏“生平不计家人产,在应城(署湖北应城县知县),为前属建始典史章鸿捐复其官。通山典史叶书殁于任,并资遣其家属回籍。他善举典衣称贷。曰吾以求心之安而已。解组时年六十八,囊橐萧然,晚就养弟兆李汝州官舍……人恒以清白吏目之。”《湖南省志》等权威书籍上都记载:杨兆杏“致仕时一文不名,依弟兆李供养以终。”
十四世兆李公是兆杏公的亲弟弟。他于嘉庆六年(1801年)“挑发河南,以作好官誓于都门关帝庙。”并“自镌手章,曰:不贪为宝;曰:勤以补拙。”
家谱,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更是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从家谱中汲取历史文化精华,包括廉洁文化精华,对于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