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城崛起万象新
——株洲全力打造制造名城激活城市发展动能

  株洲航拍图。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张灿强 摄

  在河西湘江风光带休闲的市民。

  株洲时代新材生产的风电叶片。(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株洲一家机器人装配企业的工人正在研制新一代机器人。(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机械臂采装车间。

  芦淞通用机场。

  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线运行。张灿强 摄

  中车株洲电机轨道交通牵引电机生产现场。 余凯华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优化办提供)

  李白 李永亮 黄湘圆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现有实力,还取决于对趋势的判断和对未来的规划。

  位处中部、长株潭重要一极的株洲,正以更强大的实力、更强劲的态势,吸引外界瞩目。

  7月25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株洲在湖南率先举办政企“早餐会”,收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年中经济观察”栏目开篇,重点提及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同一天两家主流央媒聚焦,实属难得。

  自去年提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以来,株洲上下齐心、凝心聚力,以全新发展理念铺展宏图、续写新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有的发展动能持续更新,固有的城市形象不断刷新,一个更具实力、更有潜力的株洲,大步向前、领跑三湘。

  工业实力更强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制造名城正在崛起

  中车智轨首次出口马来西亚,中国首列胶轮地铁列车下线运往墨西哥……即便是复杂严峻形势下,7月,依然有一批中国先进制造业“模范生”从株洲“出海”。

  300余家链上企业,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深度而有韧性地参与全球竞争,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这样的“神存在”并不只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在航空航天、先进硬质材料、陶瓷等领域,株洲先进制造业左冲右突,捷报频传,成为“中国智造”逆势而上的典范。

  株洲凭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这背后,是株洲工业厚积薄发、有的放矢,更是制造名城产业重构照进现实。

  株洲因工业而立,71年建市史,一部浓缩版新中国工业史贯穿其中。

  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骄子”。

  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旧有的以冶炼、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不再适应发展需要。株洲顺势而为,改革攻坚、大胆破局。

  从试水循环经济,到关停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近20年来,株洲不断变更“车道”、修正方向,向转型升级、动能转换进发。

  到2020年,以清水塘老工业区为代表的旧产能全面退出,1500余家规模工业企业异军突起,形成新“战斗集群”,推动株洲工业稳步增长。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面对“三高四新”考题,株洲当仁不让,勇当先锋、敢打头阵。

  擦亮工业底色,做强株洲制造。去年9月,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敲定方向: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

  调校发展方向,升级产业结构。在“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上持续发力,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汽车与零部件,一批传统产业、一批未来产业)加速构建。

  以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先进硬质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为先锋,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全面冲锋,先进制造业高地在株洲崛地而起。

  目前,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有上中下游企业4351家,从业人员56.12万人,去年规模达5350多亿元。

  株洲工业增加值近年年均增长9.6%,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硬质合金产量全球第一。株洲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37位,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42位,连续两年获评全国10个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明显的市州。

  制造强市向制造名城阔步迈进,株洲工业“老树新芽”,实力倍增。

  创新能力更强

  ——研发投入全省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率超50%

  城市发展有无“后劲”,看创新。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84岁高龄的刘友梅院士依然坚守在科技创新一线。目前,他正带领团队研制新一代无网轨道交通产品。“只有解决产品的实际问题,才能迭代升级,走得更远。”作为一名在中车株机公司成长起来的“企业院士”,刘友梅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

  与兄弟城市院士主要产生在高校、科研机构不一样,株洲现有的三名院士均成长于企业。其中,刘友梅一生扎根中车株机公司,曾先后担负起主持我国四代电力机车研制的重任;丁荣军来自中车株洲所,专注高铁“心脏”技术30余年;尹泽勇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制及发动机强度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名院士,一面旗帜。在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领衔的研发团队带领下,湖南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株洲占“两大”,分别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两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近年来,株洲大力实施“人才新政30条”,培育了以3名本土院士领衔,以171名领军人才、11名全国优秀企业家为重点,以11万名高技能人才和30多万专技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搭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52家国家级平台为重点、268家省级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

  近5年来,株洲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从2.07%增至3.27%,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

  株洲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实施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催生了智轨、双层动车组、磁浮等一大批尖端科技产品,株洲制造持续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传统的“厂所结合”,即“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模式大有作为。传承“厂所结合”基因,株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推行“创新中心+创新联盟”模式,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联合上下游共同研发,加速前端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在株洲以权属转移、技术入股、团队创业等方式落地。时代华先、德智新材等170多个项目先后落户。株洲宏达电子公司与创新团队组建项目公司,成功孵化出宏达陶电、宏达磁电等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3年,株洲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总额超过240亿元,新注册企业116家。

  为孵化颠覆性创新产品,株洲率先实施城市管理立法、政府优先采购、参保保费补贴等政策,并出台《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管理办法》,为全球第一条“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开出“身份证”。

  株洲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的贡献率超过80%。

  截至2021年,株洲高新技术企业超900家,较2017年增长211%。株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8家,位列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株洲已连续9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37位。

  育企“肥力”更强

  ——现有企业“开枝散叶”,新进项目“生根壮大”

  7月11日,株洲联诚集团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二期)开工。

  今年2月,联诚集团董事长肖勇民受邀参加首场“政企早餐会”,提出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土地收储、国家级项目申报等6个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会后,相关部门立即行动。不到1个月,6个问题逐步解决。正是基于此,该公司新上项目得以如期开工。

  “政府部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给予企业很大帮助。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信心。”肖勇民感慨道。

  为建立全域覆盖、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株洲从高位推动,以市委书记、市长常态化参加的最高规格“政企早餐会”,让企业家“提需求”“定菜单”,党委政府对照问题解难题、搞服务。

  紧盯解决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迅速启动全市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相关工作,通过市企业服务工作热线、政企早餐会、各产业链办公室、“制造名城”企业服务微信群、诸事达APP、联企干部6大渠道,全面收集企业问题,同时坚持提级交办、全程督办,确保企业难题高效办结,全力构建“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截至7月18日,已推动2822名联企干部下沉至9547家企业,累计答复企业各类咨询3.1万个,收集问题2136个,解决问题1648个,一次性办结率达77%。先后启动优秀年轻干部挂职大练兵行动、千名干部联千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送干部入企,就近服务企业。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

  “凡是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都要自觉坚定地做,凡是有碍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都要大刀阔斧地改。”株洲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先进地区做法,在产业培育、企业和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闯新路、出实招。

  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株洲发展关键词。全市上下火力全开,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助力市场主体培育。

  政务服务更高效。273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变“线下纸质流转”为“线上信息推送”;74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全程网办;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向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赋权工作。获全省推广的“一把手走流程”工作持续深化。

  投资建设更便捷。破除部门“壁垒”,工程建设领域原13项测绘事项整合为4个综合测绘事项,项目测绘业务办理时间平均节省37%,建设单位测绘事项费用减少30%左右。“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成为常态。

  市场环境更优良。为13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配置主联系银行,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精准性。在全国率先尝试推行政府采购合同线上融资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政银企战略对接,签订96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制造业转型升级、财信高分子新材料等产业基金,得到更多低成本、长周期资金支持。推行“领照即开业”改革,企业开办必需环节时间压缩到最快4小时内办结。

  株洲还在外资外贸、就业创业、监管执法等方面创新举措,实干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株洲排名前列,受到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现有企业“开枝散叶”,新进项目“生根壮大”。

  4月20日,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布,该公司研制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实现量产,抢占新一代储能型电池市场先机。

  立方新能源2013年入驻株洲高新区,短短9年时间便成长为湖南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龙头企业。为推动新一代储能电池量产化,该公司成立子公司湖南钠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选择在株洲干事创业,没错!”立方新能源董事长涂健感慨。一路走来,地方政府不仅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还在招才引智、员工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有力帮扶。

  今年1至6月,株洲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25.2%,净增近7万户;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152个,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8个、“湘商回归”投资项目57个;新增国家重点培育“小巨人”9家,总数达到25家,居全国第17位。

  经济行稳致远,株洲先后获评“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的市”。

  城市引力更强

  ——“株洲是一座让人一见钟情、相逢恨晚的城市”

  从工业城市到制造名城,从“污染之城”到“绿水青山典范城”,株洲留给人们的印象已截然不同。

  荷塘区天鹅湖,株洲城东“龙须沟”。2017年,株洲投入1000万元,启动实施天鹅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生态建立、加强管养等一系列措施,彻底解决污水直排湖中问题。近期水质监测显示,天鹅湖内地表水水质符合Ⅲ类标准。

  天鹅湖之变,只是株洲生态环境之变的一个缩影。

  历经污染之苦、发展之惑的株洲,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和内涵。近年来以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在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好转。

  2021年,株洲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10天,优良率为84.9%。全市主要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省控水质综合指数在湘江流经七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源头永州。

  一江碧水穿城过,满城芳草绿成荫。今天,株洲森林覆盖率62%,城市绿化率45.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好转,市民安居乐业,以往“钢筋铁骨”的工业城市面貌一新,现出“柔情”一面。

  “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情怀、更有温度。”株洲在培育制造名城的同时,建设幸福株洲,对城市软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幸福城市,民生为先,株洲聚焦“急难愁盼”,密集铺排一系列硬举措为民办实事。

  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株洲大力推进以岗位、学位、床位为重点的民生实事。近5年,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8.68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累计投入50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97所,新增城区学位10万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清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额销售,在全省率先破除“以药补医”。目前,全市床位总数2.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3.08万人。

  为推动民生工程落实到位,株洲坚持“民生优先、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原则,保持市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70%左右用于民生。

  厕所革命,颠覆传统公厕概念,两年在城区新建“建宁驿站”200座。“建宁驿站”成为公厕改革全国典范。

  关爱老旧小区居民,在湖南率先启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为150余个老旧小区受理、加装电梯约800台,惠及1.2万余户,解决近5万群众上下楼难题。

  近一个月以来,武广株洲西站首次始发高铁列车,株洲火车站东站房启用,拆除重建的新华桥通车。株洲交通枢纽地位强加,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开窗青山绿水,出门便捷交通,长治久安,宜居宜业,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株洲实至名归。

  越来越多年轻人留在株洲。“人才引进政策为我们提供全方位保障。我对这里有了归属感,就想在这里安家落户。”哈工大博士毕业后入职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的孙双成说。5月20日,株洲举行2022首届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50对新人喜结连理。

  越来越多外乡人爱上株洲。三一集团株洲城市公司副总经理黄婷在一次公开活动上动情地说:“株洲是一座让人一见钟情、相逢恨晚的城市。”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7月20日,2022株洲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营开营。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致辞中的一句话,已成为“网红语”广泛流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