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热情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争取多方支持,全力稳学生就业、促学生创业,确保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优化人才培养,增强就业本领
“创新、创造、创业”是学生丰富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水平的“独门秘笈”,高校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应着眼提升学生“三创”能力,建立健全“三创”理念革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型技能应用场景和应用条件的多样化。需结合课堂教学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创业的理念培训和能力培养,推动创新训练结果向创造训练成果的转化,助力创造训练成果向科技创新成果、社会消费成果的嬗变。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表明就业难既有总量性问题,又有结构性问题,高校毕业生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仍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转观念、拓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新情况、新挑战。既有的放矢找准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的缺陷,形成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又主动全面对接社会各界力量,寻找应然进路、构筑可行出路,积极与社会各方进行合作,构筑以创新基地、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就业基地等为基础的多元化体系,训练学生、提升能力,全方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
拓展岗位资源,保障就业供给
高校要发挥平台作用,构建“学校-企业”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学生信息交流和人才流动通道,建立统筹指导、共同扶持、全面服务的平台模式;开拓就业渠道、凝聚就业资源,带动高校学生深入接触社会,理顺学生和家庭的就业思路、择业思路,拓宽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渠道。用好、用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支持政策,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全力开发就业岗位。校领导带队走访用人单位,对接各地人社部门,大力访企拓岗;注意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中挖掘就业潜力;支持、帮助毕业生去基层单位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岗位就业;帮助中小微企业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畅通供需渠道。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归集机制和就业服务平台,利用社会招聘平台资源,多组织校园招聘,促进供需见面、对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网上“移动就业服务平台”,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提高供需“匹配度”。
做好重点帮扶,力争就业全覆盖
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往往既承载着家庭增收脱贫的期待,却又面临比一般同学更大的就业难题。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全面摸排情况,落实重点帮扶,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要求,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根据学生在经济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情况,提前开展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岗位。对个别就业特别困难的毕业生,由领导、老师“包生到人”,包括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等措施,切实为他们舒困解难,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体实现有效就业,让他们及其他们的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