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

  周金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富矿”。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

  实现红色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找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关联之处,推动其经过充分设计后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同时,要把握新时代、新青年、新趋势的特点,提升教学组织能力,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和载体,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度。

  加强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确把握理论知识点的内涵,以此为据找到内在关联度高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和红色人物作为教学案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阐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思想基础、科学规律和必然趋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坚守,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形成更加客观、形象的理论认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可以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则可以选择反映红色人物人格品质和精神特质的故事作为案例,特别是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使学生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红色文化教学针对性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生动鲜活的红色案例多渠道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有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红色故事与情境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增强思政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采取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在话题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情景表演过程中设置恰当的议题,多措并举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其次,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结合相关的红色文化素材制作“微课”视频,用于学生在课余或闲暇时碎片化学习。同时,通过结合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开设专题教学和讲座,开展“地方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实现红色文化和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育载体,丰富红色文化教育途径与内容

  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和网络信息优势,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方式,探索“线上+线下”交互配合的新路径。比如,可借助VR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VR体验,用新技术让红色基地成为学生的“教室”,让红色文物成为学生的“教材”。当前,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将教学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需要更加贴合大学生的认识特点。比如,可创建包含文字资料、图片、影音作品、VR资源等多种形式数字资源在内的红色APP、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红色线上空间,作为思政课辅助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时空的自由化、教学情境的立体化、学习体验的多维化。

  开展实践教学,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渗透性和覆盖面

  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能够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渗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得益彰,实现“学、研、用”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渗透性和覆盖面。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生感性化认知特点,依托当地的革命遗址、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营造传承红色文化的积极氛围,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红色微电影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大学生在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红色文化中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亲、可学、可信、可用,从而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巩固思政课的成效。

  (作者系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