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雨田 实习生 艾京昆 通讯员 江闽川
长沙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截至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共有上下游企业516家,拥有20大类、100多个小类、近1万个型号规格的整机产品,涵盖全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种的85%。
司法护“链”,智造未来。近年来,长沙法院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服务保障工程机械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司法链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全方位构建工程机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之盾。
4月14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工程机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以及《加强工程机械知识产权保护十二条司法措施》。据悉,《十二条措施》也是全国法院首份专门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司法措施。
破解技术壁垒
打造专业化审判体系
2024年6月,在某新材料厂区内,技术人员一方面通过全景影像对厂房和机器整体状况进行固定,采用3D扫描对机器内部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全面信息提取;另一方面针对调查中的关键技术特征远程连线技术调查官核实确认。
这是长沙中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在一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现场勘验的一幕。
在涉工程机械知识产权案件中,技术事实查明一直是审判难点。大多数案件都涉及行业专业术语或高新技术,导致法官难以迅速清晰把握技术要点。
如何破解专业困局,提升解纷速度?
2022年起,长沙中院聘请各行各业的权威专家为技术调查官。他们中有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工学博士,也有湖南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024年,在某工程机械类侵害发明专利权系列案件中,合议庭法官与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程机械类技术调查官通过连续14小时的现场勘验,有效固定了被控侵权设备及其技术方案,提高了审判效率和精准度。
在长沙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长沙知识产权法庭庭长李才坤看来,“技术调查官就是我们的‘最强大脑’,他们作为法官的技术参谋,以深厚专业知识为法官补足技术事实”。
为进一步打造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长沙中院持续推进长沙知识产权法庭信息化、智慧化升级,积极运用在线调解、AR、VR、人工智能、时间戳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信息化运用场景,建设3D证物库。同时,推出司法区块链平台,支持网页取证和视频取证,确保电子证据的不可修改性、完整性、提升真实性,降低创新主体的维权难度和诉讼成本。
深化严格保护
培育产业创新生态
2023年,新疆某大型基建项目工地,某智能公司的机器正轰鸣作业,一起看不见的偷袭却在网络空间悄然上演。
原来,某智能装备公司与某贸易公司均有工程机械设备销售至新疆工地。
为了抹黑同行,贸易公司在自营APP上发布损害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两款产品设备商品声誉的图文信息,以虚假数据进行对比,贬损对方公司产品的性能、质量。随后,某智能公司将其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登载致歉声明、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
长沙县人民法院审理后,依法认定贸易有限公司的行为构成商业诋毁,判决全额支持经济赔偿及合理维权开支。
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起商业信誉攻防战中,法治利剑斩断黑手,守护创新火种。该案的审结不仅彰显了司法智慧,更释放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长沙法院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担当,将知识产权保护推向纵深——从园区到车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法治护航的触角正不断延伸。
“商标是商品品质和企业商誉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提高商标保护意识,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商标权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12月5日,长沙知识产权法庭的法官们就来到宁乡经开区开展“长小知 护园区”知识产权保护活动。
活动结束后,某公司负责人开心地说:“这样的普法培训,让我们对核心技术司法保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案涉《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部分违法行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违法、处罚内容不适当,且对申请人是否属于初次违法、是否存在违法的主观过错、是否属于危害后果轻微、是否及时整改等情况未予综合考量,从重处罚明显失当。(转02版)
2024年,长沙中院精心筹划推出“长小知 护知产”系列活动,首创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三课一册”制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增设相关课程,开启点单式宣讲。同时,与省机械工业协会联合建立联络站,为各类工程机械创新主体提供定制化的优质高效司法服务。
将法治服务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司法保护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省人大代表、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供应链部部长徐锋感慨:“在长沙,我们感受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温度、力度与速度,这为工程机械行业创新创造提供了底气!”
创新精准施策
构建全面护航机制
加强涉工程机械专利保护;加强涉工程机械商业秘密保护;鼓励支持工程机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4月14日,长沙中院发布《十二条措施》,通过构建分级分类精准保护体系、创新全链条维权机制等举措,为工程机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新动能。
随着工程机械产业高速发展,长沙法院相关知识产权案件迅速增长。2022~2024年,共审理涉工程机械行业知识产权案件179件,同比增长幅度超145%。案件呈现技术含量高、争议大、侵权形式多样等特点,案由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保护等。
“我们在审理案件及调研中发现,企业大多面临维权周期长、取证难、侵权行为认定难等突出问题,同时,部分工程机械企业还存在海外维权难度大、侵权风险大等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李才坤介绍,“为精准护航行业发展,我们与省、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及相关重点企业座谈,倾听企业的意见。同时,发函征询了全省210余家工程机械协会会员单位的意见。在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后,最终形成了这份具有首创意义的司法保护措施。”
记者梳理发现,《十二条措施》第一条至第四条重点加强对工程机械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第五条至第八条着力维护工程机械市场秩序、保护企业数据资源、妥善处理技术成果权属纠纷和技术合同纠纷;第九条至第十二条则注重完善保护机制,包括加大侵权行为惩治力度、深化协同保护、营造法治氛围和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等具体措施。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北庚看来:“《十二条措施》既解决当下痛点,更着眼未来产业变革,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提供了司法保障样本。”
“在长沙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每一份创新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份创造都应该被保护。”长沙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立新表示,“长沙法院将继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数智赋能法治环境,为加速建设世界顶级工程机械产业链集群,推进长沙全球研发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