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正规机构旗号,招聘人员暗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编织“付费内推”谎言,虚构人脉骗取求职者钱财……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处心积虑设置求职陷阱,令不少求职者徒费精力、财力。近日,最高检发布一批典型案例。
精准定位
针对性打造招聘假象
不法分子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有特定就业需求的群众,针对性发布虚假广告,营造正规经营假象,将被害人引入骗局。例如,在王某某等18人“套路运”诈骗案中,被告人先后在北京、无锡、宁波等地成立22家空壳物流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货车司机虚假广告,吸引群众到上述物流公司应聘,再诱骗缴纳高额押金、加盟费或申请贷款购车入职。被害人入职后往往面临接单难、退车难、退款难等困境,共有1000余人被骗2000余万元。
正规平台
招聘违法犯罪人员
犯罪团伙通过注册公司、入驻写字楼、在正规招聘平台招揽员工等方式,招聘人员暗中从事诈骗、赌博、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不法分子将犯罪活动拆分为若干步骤,将其中1个步骤作为工作内容招募兼职人员参与,个别求职心切的被害人通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沦为犯罪活动的工具人。
谎称有关系
可走后门找工作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还发现,有的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希望获得好工作的心理,在互联网等平台发布广告,以“国企、央企工作内推”“落户安置”等为噱头,暗示能以非正规渠道解决就业、落户等事宜,以此诈骗群众钱款。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吹嘘或伪造自己“有身份”“有关系”的假象,谎称可以走后门帮助找工作等,收取办事费、好处费等诈骗钱财。
检察机关提醒:广大群众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要增强防诈防骗意识,不轻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支付相关费用。发现虚假招聘、相关企业从事非法活动等情形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保留证据,及时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据《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