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鲁红 实习生 曾好 通讯员 戴婧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走进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办公室,一面墙展示的30多个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证书,记录了该科室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十年磨一剑”的铿锵步伐和逐梦征程。据介绍,自2013年以来,该科室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将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临床相结合,搭建医工交互平台,开展骨科数字化精准诊疗技术,努力实现患者的微创化、智能化、个性化诊治,践行医者初心,造福一方百姓。
3D打印截骨,重建组织恢复功能
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是省级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长沙市临床重点学科、市州级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南省老年骨与关节疾病(数字骨科)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挂靠学科、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分会主委挂靠单位。现开设手显微外科、创伤、脊柱、关节、足踝外科、运动医学等亚专业,学科以数字骨科、微创骨科、老年骨科为持续发展方向,具备高位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等多种疑难病种救治能力,其中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新型内固定器材的研发应用是该科室的一大特色。
说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临床病例,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二十二病室副主任、主任医师蒋明辉记忆犹新。2013年,患者吴某因骨盆骨折来到医院,伤情严重急需手术。传统手术需切开很大的创口,再把钢钉打进去固定,不仅手术时间长、创伤及出血量大,且因骨盆是一块非常不规则的骨头,钢板放进人体组织的操作十分困难。
经病人及家属同意,确定使用“神器”—— 3D打印技术,以提升手术成功率。医务人员和工程人员合作,先将患者盆骨的CT数据输入电脑,在电脑上设计好数字模型,再用3D打印机将盆骨打印出来。利用模型模拟手术,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大大提高,手术时间也缩短了,出血量也较少。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手术成功,吴某顺利出院并康复。
第一个3D打印内植物应用病例是一位颈椎肿瘤病人手术。2015年,55岁的朱某患骨髓瘤压迫神经,如要根治疾病,常规手术技术难以解决问题——切除肿瘤势必要把脊柱椎体及附体全部切除,而被切除的椎体找不到替代物,整个脊柱组织“少了一截”,难以重建组织恢复功能。于是,经医院伦理会讨论并备案,第一例3D打印脊柱内植物应临床需求而产生。根据患者自身脊柱椎体形状,3D打印出钛合金锥体,植入进病变切除部位,然后和切除的地方严丝合缝。装上3D打印的“脊柱椎体”后,朱某近十年来没有并发症,重获健康的他,对三医院十分感激。
AI赋能医疗
数字骨科精准诊疗
2018年,44岁的陈某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脊柱弯曲达90度,20多年来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睡觉不能平卧,吃饭只能躺着进食,生活质量低下,之后,经人介绍慕名从邵阳来到长沙求医。
骨科雷青名医工作室团队为陈某精准定制了手术方案。先用计算机模拟出陈某的脊柱形态,然后用3D打印技术1:1打印出脊柱模型。要把90度弯曲的脊柱摆直,需将脊柱打断、截骨,并要在术前就精准设计截骨的角度,稍有不慎,截骨多了患者就会看得了天、看不了地。
蒋明辉和同事们术前还设计了截骨导板,手术过程中把导板卡在脊柱上面,再进行截骨、固定等操作。手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陈某感激地说:“我终于可以平躺了,我终于可以直起腰做人了!”
“手术内植物现在常用材料是钛合金,未来可能也会用质量较轻、人体排斥反应较小的钽材料,骨科机器人也将成为手术的‘超级助手’”,蒋明辉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AR、VR等各种增强现实技术融合,AI赋能医疗,3D打印技术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影像与病人人体融合、重叠在一起,医生戴上手术专用眼镜,就像拥有了一双神奇的智能“透视眼”,可以清晰地、立体地看到血管、骨头、神经的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实施手术操作,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医院高质量骨科学科建设,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