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心灵家园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健康·要闻

第03版
健康·服务
 
标题导航
首页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哪些死亡话题
可以与儿童探讨?

  案例一  爸爸带着叮咚去商场,在路上,4岁的叮咚冷不丁问问爸爸:“你什么时候死呀?”爸爸愣了一下:“为什么你要这样问呢?”叮咚说:“等你死了,我就可以用你的电脑玩飞车游戏了。另外,你就不会老是催促我练毛笔字了!”爸爸听了没再讲话,回家好好地教育了他一番。事后,叮咚搂着爸爸的脖子,“爸爸,我舍不得让你死!我再也不会说让你去死了。”

  儿童有时口无遮拦,原因是对死亡的含义不甚清楚。在某些孩子的脑子里,死去就意味着可以分享死者的财物,获得更多的权利,或者因此而减少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只看到死亡可能带给自己的获益,不明白自己会因此而丧失重要的亲密关系。他们不清楚死亡带来的人际关系断裂,导致家庭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缺损,会给他们成长带来多少负面影响。家长需要耐心地给孩子讲清楚死亡的内涵影响,让儿童明白可能会面临的糟糕处境。

  案例二  3岁男孩冬瓜养的宠物鸟没有敌过寒冬,冻死了。冬瓜捧着小鸟幼小的身体落泪,想要小鸟活过来。妈妈看了很心疼,请教过专家后,她和儿子一起找了一个饼干盒子,将小鸟尸体放入,埋葬在花园的桂花树下。两人一起给小鸟举行了一个葬礼,妈妈告诉冬瓜:小鸟安眠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不会唱歌了,也不会蹦蹦跳跳地吃食了。

  由于幼儿养小动物投入了较多的情感,当宠物死掉时,他们会体验到分离的痛苦,感受到死亡的悲痛。对幼儿来说,这是一个学习生命发展周期的契机,比如看着小动物从小逐渐长大,然后死掉,就能模糊地认识到生命很脆弱,具有不可逆性。家长和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儿童认识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案例三  读完《美人鱼》的故事,5岁的西西问妈妈:“人都会死吗?”妈妈点点头,西西追问:“那爸爸妈妈也会死吗?”妈妈说:“是的”。西西再问:“那我也会死吗?”妈妈柔声说道:“宝贝,你也会有那一天,但是那一天到来,还比较遥远。”西西听了,大哭起来,妈妈摸着西西的头说:“只要你好好吃饭、锻炼身体、注意安全,不去危险的地方,你可以活很久的!” 西西听完后,渐渐地停止了哭泣。

  对某些儿童来说,他们心理发展较好,已经能够认识到死亡的意义和影响。他们会思考一些关于个人生死的问题,但囿于年幼,无法看清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他们对结果比较在意,担心死亡的到来,并因此而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这需要家长耐心地倾听儿童的内心想法,帮助他们找到打开内心困惑的方法,让他们能顺利地度过死亡的焦虑。

  有些家长对儿童的想法不以为意,认为“小孩子乳臭未干,他还会怕死”?在这种态度下,他们以为儿童不过随口说说而已,哪里知道,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有着难以排遣的焦虑和担心,因为没有成人给予及时的疏导,儿童背着心理包袱,过得很痛苦,不敢睡觉,害怕黑暗。而家长如果知晓了儿童的心理顾虑,交谈一番,就能将其从心灵的牢笼里解救出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48 13973122817 13808469230 传 真: (0731)84326211 订报热线: (0731)84326226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