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二年级时,我数学学得很不错,毕竟比较简单,从小又是个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好学生。可是三年级换了个数学老师,很严厉。有一次因为粗心做错题,我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从此,我开始害怕数学,数学成绩也跟着下降。父母、老师对我每讲一次道理,我就讨厌一次数学,也隐隐讨厌学不好数学的自己……36岁的徐深现在知道了,她一直在讨厌、惧怕并逃避的,并不是数学。或者说,数学只是无辜的替罪羊。假如当年是在语文课上被批评,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就不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了。
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负情绪过于激烈,那么下次,他更可能会本能地“逃避”,而不是理智地“面对”这类挫折。
在总结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时,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说:一直以来,人们对学习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学习都是有意识进行的。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对世界进行着学习,而大部分的学习是在无意识过程中完成的。人脑中的情绪系统,正是无意识学习或者隐性学习的核心机制。
在“下次(将来)怎么办”这个问题上,情绪具有隐性但却重大的影响力。简单而言,在经历一件事情时,情绪体验的好坏,影响着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以及下次遇到同样事情时我们的行动倾向。好心情让我们本能地倾向于“下次还要”(趋近),而坏心情可能导致“下次不要”(远离)。
挫折,本身就已经不是让人喜欢的事。要想让孩子在将来能够更理智地面对挫折,首先就要降低而不是加重情绪的负面影响力,因为过于激烈和过于持久的负面情绪会严重干扰甚至阻断理智的运转,最终把孩子推向本能的逃避。因此,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不应该火上浇油,相反应该及时帮助他缓解情绪。
你也许会问:如果现在不让孩子承担足够的压力,那么将来他又如何具备足够的抗压能力?
我们先来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抗压能力?
●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大脑就会本能地产生某种相应的情绪,比如遇到挫折就会不高兴。
●情绪的过程包括产生冲动和平复下来两组活动,分别由不同的神经路径完成,简称为冲动路径和平复路径。
●产生情绪后,如果能够及时平静下来,那么平复路径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如果无法及时平静,那么冲动路径就会得到加强。
●童年时期,由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孩子在产生本能情绪后,从生理能力上还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恢复平静。
●专门研究情绪自控的加州大学神经心理学家舒尔博士明确指出:父母在孩子早年,必须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
负面情绪并不可怕,产生情绪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在产生情绪后,父母应该积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恢复平静,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平复路径得到加强,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在成年后是否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
必须再次强调,我们绝不是在宣扬要躲避一切情绪和压力,而只是想明确大人在孩子成长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功能。
孩子在生活中会自然遇到各种挫折,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绪和压力,这都是他必须经历的。假如我们由于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而带着孩子逃避,那就是在阻碍他的成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