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于公元前1100年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虽然仍沿用商代遗留的礼仪及制度,但人们已经开始反抗旧有的礼节及思想。周朝医药当比商代更为进步,但主要集中在王宫。根据《周礼》的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系统的医疗组织,宫廷医师需要接受不同的专科训练,且开始分门别类,例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类似现代医学的内科;疡医负责治疗疮伤、皮肤病、骨折或其他创伤,类似现代医学的外科;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兽医。
扁鹊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实姓秦,名越人,因其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种中医检查方法为人诊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即观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听病人语气、咳嗽或其他身体异动;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过程;最后替病人搭脉。尤其擅长于望诊和脉诊,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与此同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开始应用于疾病成因方面,更被发扬到作为学校教材并记载在文献中。
《黄帝内经》虽被认为是上古时代的黄帝所写,但它其实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而成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及《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于春秋战国时期完成,而《灵枢》成书于公元2年,又于汉代修改。《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内容广泛,除了医学,还阐述了道德、哲学及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
1973-1974年,长沙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医学文献,据考证,这些文献均为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详细记录了52种疾病及52种方剂,也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之一。
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