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采访郑能量,我辗转要到了他的电话号码,并添加了他的微信。
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这名“90后”变成了我日夜牵挂的“弟弟”。他一有时间就会和我说说话,当然,时间往往是深夜或者凌晨。他会和我说这一天做了些什么,也会聊聊他的家庭、工作,甚至感情。昨天,他问我,“姐,前阵子我是不是对你吼了?”我没有告诉他,其实他哭了。
看着他每天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着,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一接到求助电话就立马出发,经常凌晨四五点入睡,早上七八点又出门。我不得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碎碎念的大姐,“你赶紧给我去休息!”“怎么回事,防护衣都没穿,感染了咋办?”
郑能量穿梭在疫情最中心,被感染的风险很大。虽然,他说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可我就是不放心。2月11日,我凑了10只N95口罩给他寄快递过去,可惜直到现在顺丰还显示在岳阳。我不知道,这份“心意”什么时候可以抵达。我的同事们还提议,“那我们就众筹,不同的地方寄过去,总会有能送达的。”“智芳,郑能量缺不缺酒精?手套呢?”十几名记者找的找货源,出的出钱,但是目前长沙口罩也比较紧缺,好在也寻得一点点,发了快递。
说实话,我们一直是“见屏如面”。但我们之间有一个约定,不管多晚,他每天要给我发一条信息“报平安”,哪怕就只发“平安”两字,至少我知道他很好。这些天,我的作息时间也完全打乱。于是,我根据留言和聊天,每天凌晨四五点,记录整理“我叫郑能量一湖南志愿者武汉日记”。
“活着回来,我要请姐吃饭!”听完,我已泪流满面。我到底回应了什么,说真的,忘了。“弟弟,你必须平安回来……”这一句,我记得。■记者 王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