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新速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新热点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政数据造假,危害不亚于贪腐

    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1月18日《新京报》)

    财政统计数据造假,辽宁并非特例,只不过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将这一广受诟病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而已,从这一方面来说,辽宁省是坦承的。但这不代表就情有可原,毕竟财政数据造假最后买单的是老百姓。

    财政统计数据造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统计基本由地方统计部门完成,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统计手段落后、基础资料不全、数据采集不科学等原因常常导致数据失真。

    其次,上级在考核方面脱离实际,而迫于考核指标和任务,下级政府往往不得不将任务分解、摊派,对于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只好借助数据作假来应付,而一旦有一个部门作假,便会带动其他部门、机构作假,否则不作假的就会产生“吃亏”的心理。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倍受官员青睐的“GDP成绩”。在“唯GDP”的政绩观影响下,数字漂亮是官员最为重视的,无论大环境的经济走势如何,GDP的数据都不能掉,因此,财政数据自然免不了造假。从辽宁省的财政数据及“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实情况来看,最后一个原因占主要成分。尤其是一些县区过去的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而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数据的虚高令人瞠目结舌。

    对数据造假的纵容,其社会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贪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当地政治生态被破坏,导致官场风气“脱实转虚”,干部不再以务实为工作指导,而在去年上半年,辽宁的财政增长为-1.3%,这个结果就是由经济数据失真,水分被挤出而呈现的。同时,由于财政上报得多,上缴得就多,国家给予的转移支付也就减少,使得决策误判,直接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而这些,都得让辽宁的百姓为之买单,因为税收也随着财政数据的虚高而水涨船高。

    前几年,东北曾流传这样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这种现实写照让人对财政数据造假痛恨的同时,也期待这一官场顽疾能够及早得到根治。国家统计局早就提出,要将弄虚作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腐败来治理,而《统计法》也明确规范“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当前,要保证经济数据质量就必须完善统计问责制,确保挤干经济统计数据中的水分,同时,不管是在任的还是已经升迁的,只要涉及数据造假的官员,都必须无限期问责,让干部吹不起“数字牛皮”,也让财政数据回归真实。■本报评论员  张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新热点
   第E4版:财视野
   第E5版:体育观
   第E6版:史钩沉
   第E7版:人世间
   第E8版:军迷控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新速度
   第A3版:新速度
   第A4版:新速度
   第A5版:新速度
   第A6版:新速度
   第A7版:新速度
   第A8版:要闻·时政
   第A9版:要闻·科教卫
   第A10版:要闻·民生
   第A11版:经济·消费
   第A12版:经济·行业
   第A13版:经济·金融
   第A14版:中国纵横
   第A15版:寰球风云
   第A16版:文体看台
给业主发过年费是物业管理好榜样
财政数据造假,危害不亚于贪腐
韩永文看望慰问省人大会新闻工作者
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四次会议
以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