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在张家浜浦东南路口将试点建造本市首座无性别公厕,即没有性别限制的厕所,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科学配置公厕男女厕位比,解决女性如厕排队时间过长问题。(10月26日《新闻晨报》)
顾名思义,无性别公厕是相对男女厕而言,不再有性别之分的厕所。它的好处很明显,以人性化设计提高公厕的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如厕难,特别是女性如厕难的问题。不仅如此,无性别公厕也可以方便那些不能独立如厕的老人、孩子或者残障人士。
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女性如厕时间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厕时间平均30秒-35秒。正是因为男女如厕时间与方式的不同,以往“一刀切”的男女厕位比例屡受质疑,甚至一度出现过“占领男厕所”运动。这倒逼一些地方在新出台的厕所建设标准里有意识调整男女厕比例,使其更趋人性化。国家旅游局日前也发出通知,各地景区要科学配置坐蹲位和男女厕位比例。
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当然很有必要,但一味挤压男厕位,也可能出现女厕空余的情况,造成另外一种资源浪费。“无性别公厕”的出现,无疑可以规避这种情况的发生。至于舆论担心的种种,诸如尴尬、安全等问题,上海试点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公厕将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全天候照看,无论是挡板的高度还是厕所门锁的牢固程度都可以令使用者放心。”
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公众对无性别公厕的接受程度,所以目前上海并没有大规模建造。谨慎当然是对的,但也没必要低估公众的接受能力。其实,“无性别公厕”人们并不陌生,火车和餐馆设立的厕所都属于这一行列。只要公厕设计者充分考虑公众诉求,尊重公众意见,相关部门在公厕建成后做好相关宣传和维护工作,“无性别公厕”落地开花走向全国也并非难事。
■李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