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都市声音/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E1版
头版

第E2版
最头条

第E3版
新健康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严招生禁令”让教育更加公平

    18日,长沙中招工作正式启动。从今年开始,长沙实施“史上最严招生入学政策”,要求社会各界不写条子、不提要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收条子,各级干部职工和领导干部不批条子,招生入学不凭条子。记者随机拨打了10名中学校长、4名小学校长和2名区教育局长电话,校长们的电话均能接通,往年关机失联的现象不复存在。 (详见本报今日A05版)

    长沙“史上最严招生入学政策”的核心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公办学校招生一律取消择校”。这就好比釜底抽薪,择校——这扇招生的“后门”关死了,托人情、走门路、批条子的招生“歪风”就吹不进学校里来。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即便“择校”存在,但手握择校大权的校长们,也丝毫没有权力的获得感,而是不堪其扰,宁愿选择关机失联的方式加以回避。这说明“择校”不仅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由于终究“名额有限”,在学校校长眼里也是块“烫手的山芋”,绝对不是分配优质教育资源的好办法,更满足不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施行“史上最严招生入学政策”,既解脱了校长,也解脱了家长。当“择校”的门路彻底被堵上,大家就都只有遵从公开明示的招生规则,接受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果。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删去“择校”的“旁门左道”,会令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得更加公正。诚如有人曾指出的那样,“择校”其实是“教育消费价格双轨制”中的市场价,在公共教育领域里出现,其实是一种“越轨行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因此,所谓的“史上最严招生入学政策”,实际上是在教育纠偏,让教育公平在招生环节得以保证,也有助于防止权力配置公共资源而产生的教育腐败现象发生。

    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是第一原则,“择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公办学校不应长久存在。但在教育资源均衡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形下,民众还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择校”到民办学校满足自身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而,公办教育取消“择校”,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是个机遇,前提是要保证学校优质,方能相对于公办学校有竞争力——这就是用市场解决效率问题。“史上最严招生入学政策”,更重要的意义也在于处理好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本报评论员 赵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E1版:头版
   第E2版:最头条
   第E3版:新健康
   第E4版:特别报道
   第E5版:消费经
   第E6版:投资潮
   第E7版:娱乐圈
   第E8版:体育观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都市声音/要闻
   第A3版:抢险救灾
   第A4版:要闻·民生
   第A5版:要闻·科教卫
   第A6版:经济观察
   第A7版:深度解读
   第A8版:市州新闻
   第A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经济·消费
   第A11版:经济·行业
   第A12版:经济·行业
   第A13版:经济·热点
   第A14版:时事纵横
   第A15版:中国纵横
   第A16版:文体看台
借力“乡村旅游”,农民吃上“旅游饭”
成为检察官须统一考试
今年上半年
湖南追回外逃人员8人
“最严招生禁令”让教育更加公平
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前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