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看来,剪掉废弃的人发一文不值,却已成为邵阳人眼中的“软黄金”。
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表示,2014年,邵阳发制品产业总产值50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进出口总额1.56亿美元,总量位居邵阳市进出口第一。
一根头发丝拉出来的产业
“跟黄金一样,头发也是以克来称量,目前的收购价格已到了2000多元/公斤了。”2004年成立的宏泰工艺是邵阳第一家发制品生产企业,公司法人代表黎更强对发制品行业了如指掌,“光邵阳人从事头发收购、走南闯北的流动群体,保守估计就有十万大军。”
邵阳发制品行业协会会长黄永祥表示,在中国出口行业当中,发制品是绝对垄断的行业。一方面是中国人口多,劳动力富余,更重要的是亚洲人口的发质适合做假发,其中尤以“直接从头上剪下来的头发为高档原材料”。
得益于庞大的人发收购流动群体,邵阳成为国内发制品企业的唯一高端原材料来源,也成为全国人发原材料集散中心。
记者了解到,目前邵阳已成为仅次于河南许昌的国内第二大发制品生产基地,拥有发制品企业130家,从业人员20万人。
黑人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每个周二或周三都是阳光发品发货的日子,“出货很稳定,几乎每星期都要发一两个集装货柜。”阳光发品公司董事唐泳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只做外贸出口,销往美国、欧洲、非洲等地。
唐泳说,其实假发最大的消费去处是黑人群体,占比达到70%,这与黑人的体质有关,“黑人几乎不长头发,但光着头又极不合礼仪,这一点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发饰就如同服饰,是每日生活的必用品,尤其是上班族,每个人至少拥有三四顶假发。”非洲也因此成为全球发制品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在尼日利亚注册的假发贸易公司不低于200家。”唐泳介绍。
挑战
贴牌销售八成利润流失
前景充满了期待,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邵阳发制品的年加工能力约3000吨,原材料耗用量仅为供应量的10%,其余90%全部销往河南、山东等地,“光利用原材料我们就还有90%的发展空间。”黄永祥表示。
市场的残酷同样也制约着邵阳发制品行业的发展。 “我们绝大部分产品是销往美国,但都是贴牌销售,80%的利润是被品牌商拿走了。”唐泳表示,目前,只有销往非洲的产品是自有品牌,仅占生产总量的10%。宏泰工艺情况稍微好一点,自有品牌销售也只占到30%。
黄永祥表示,行业也正在协商考虑是否可以统一物流、统一运输调配,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此外,不少企业也开始酝酿着跨境电商的计划,“争取年内,就要在沿海搭建电商平台,组建跨境电商销售队伍。”宏泰工艺黎更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