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网站17日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方式检查央企境外“家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说,中央企业越来越大的境外投资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存在大量空白点。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110多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其中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3万亿元。(3月17日 新华社)
最近国企有点烦,两会刚刚结束,中石油总经理廖永远和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就被拿下。《人民日报》为此发问:国企反腐,“油”和“车”都出事了,下一个会是谁?
没有人知道下一个会是谁,但所有人都知道还会有下一个。在今年1月初的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针对反腐制度建设提出的四点要求中,加强对国企监管被单独列出。因此,有人预言,2015年或为“国企反腐年”。
实际上,国企反腐早已开始。有媒体统计,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共有70多名国企高管落马。2015年是不是“国企反腐年”,尚未可贸然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国企反腐与监管,不会因为过去一年的硕果累累有所松懈,只会更加坚决而彻底——这不仅表现在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对象就确定为26家央企的安排秩序上,也将体现在此次央企境外“家底”的检查中。
央企境外资产占央企资产总额的五分之一强,却“基本上没有审计”,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从国企高管频频出事的迹象来看,人们有理由推论,其中存在大量空白点,也很可能存在着被贪腐势力侵蚀空了的利益黑洞。4.3万亿元的央企境外资产,最终价值几何,没有独立的审计恐难以给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委托第三方机构摸查“家底”既必须且急切。
对央企境外资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审计。首先,其境内总部一般都有内部的审计。其次,国家审计署也曾进行过抽查。但是,内部审计,其客观真实性很难保证,特别是高管出现贪腐问题的企业,内部审计很容易成为其遮掩劣迹的工具,境外资产也常常沦为贪腐分子隐藏、转移赃款财物的桥梁。而去年国家审计署的抽查结果,也提示对境外资产亟需全面的摸查。审计指出,央企境外投资及财务管理不够完善,有的企业投资亏损、停业,甚至委托个人代持股权。显然,内部的审计和片面的抽查,对摸实央企境外“家底”有些力不从心,只有相对独立与全面的专业审计才能满足国家与公众的信息需求。
检查央企境外“家底”,一是可以深入国企反腐,防止国有资产浪费与流失;二是可以在检查中建立和完善央企境外资产的运行与监管制度。国企改革与国企走出国门,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战略,央企境外资产决不能因“天高皇帝远”而失控,只有保障廉洁与高效,才能保证国企高管落马少一些“下一个”。
■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