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表示,要让乡村医生的岗位真正变得“有吸引力”。当天会议部署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好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李克强说,中国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几十年乡村医生仍将长期存在。他强调:“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待遇,让有能力的村医乐意留在乡村。”(1月20日新华网)
对于农村而言,乡村医生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与患者之间具备亲情、友情、乡情的情感联系,构筑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而建立在熟悉的关系之上的对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掌握,能及时给患者提供各种健康指导,这都是医院所不能做到的,同时,在突发卫生事件监测方面,因其具备距离优势,可以降低因农村交通不便而带来的风险。可以说,在长期的对农服务中,乡村医生已经成为了极其重要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我们知道,要想真正改善农村人口的医疗困境,提供直接服务的“乡村医生”这一群体不容忽视。虽说从数字上看,中国的乡村医生数量在增多,但我国农村的医疗问题却很难说有了大的进步。究其原因,除了乡村卫生室之类硬件条件没能得到改善,目前我国乡村医生队伍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从医者年龄老化、学历偏低、性别比失衡、缺乏社会保障,前几个问题制约着农村医疗水平的提升,后一个问题则使有意于投身乡村卫生事业的人望之却步。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才强调“要让乡村医生的岗位真正变得‘有吸引力’”。
如何将这一岗位变得有吸引力?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关乡村医生的内容让人看到了国家责任在这一领域的体现。国务院此次给出的方案是“将2015年财政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全部用于补贴村医”,以及“加强对村医培训,事实上是政府提供的必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这些决策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长期以来乡村医生“廉价劳动力”的窘境,还乡村医生以职业尊严,更重要的是,将之制度化后,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队伍,并以等量的收益吸引新生力量加入到乡村医生的行列中来,不让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在医疗资源严重分布不均衡,导致相对落后的农村看病难的现实语境下,国家开始向乡村医生队伍施以援手,既是将曾经有关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问题重新厘清并驶上正轨的决策、制度的完善,更是践行“生命平等”理念的国家责任的体现。更好地为8亿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与健康保障,是中国开展医疗改革以来的题中之义,这一内涵,显然需要借助对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来实现,毕竟作为处于农村卫生医疗服务首要位置的乡村医生,是8亿农村人口享有便捷和廉价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保证。
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种部队”,乡村医生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同时他们服务农村的道路也依旧漫长,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乡村医生的队伍能够很快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而让乡村医生队伍焕发生机与活力,也就是使8亿农村人口有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这种从基本到完整的国民医疗保障。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