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

第A3版
华声焦点
 
标题导航
进入华声在线 | 湖南在线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4年08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狠安全语”真的“话糙理不糙”吗
朱昌俊

    “亲爱的工友们: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睡你媳妇,打你孩子,花你的抚恤金!打工安全,为你自己。”前日,这段颇具个性的安全教育标语引发了微博网友们热转,它被大家称为史上最“狠”安全教育广告。(8月5日《南方都市报》)

    这则颇具“个性”的标语一经被围观,各种声音就纷至沓来,但归结到一点,大致就是“话糙理不糙”。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

    在我们的语境下,提到标语与口号,人们一般都会习惯性联想到两种情况:一是,那种假大空、千篇一律、政治意味浓的宣传式标语,遍布街头,但已经很难起到实质性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以追求“个性”、“创新”为名的“霸气广告语”,甚至违背道德与法律底线的标语,近年来也渐渐多起来。以“接地气”著称的“最狠安全语”可算至此列。我们当然需要告别过去那种假大空的口号式标语,但“粗鄙化”的标语流行,同样需要警惕。

    “最狠安全语”,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创新”,直戳“痛点”,自然也就给人“话糙理不糙”的印象。但仔细分析,其中“糙”的一面,并不止于话语表面。任何一种口号与标语都要带有受众意识,才能起到宣传作用,这则标语面向的是工地的工人,直白而又“接地气”,确实符合这个人群的受众特征。但其中所凸显的浓重的训诫意味,以及话语表达上的直接乃至粗暴,却不自觉地隐含一种话语权上的不对等甚至是文化上的歧视与羞辱。试想,如果换作其他受众,标语制作方敢如此表达吗?该标语能够很自然地挂出来,所预设的一个认知前提是:工地工人都素质低,所以直白乃至野蛮一点的口号,才能起作用,也不会被排斥与反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标语所对应的人群并不仅限于工地工人,特别当它受到公众关注,更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语言。其中所带的粗鄙意味不言而喻,更可能带给他人特别是未成年人以不良反馈,甚至构成对公共语言的污染。事实上,所谓社会的粗鄙化,首先从公共语言的文明程度上,就可窥知一二。

    标语的实用与创新,并非意味着只能选择粗暴、夸张,越骇人听闻越好,如此“直白”的标语,看似直击痛处,又未尝不是社会想象力匮乏与对于提升工人安全意识无力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标语,要么证明我们对于口号式的标语已经产生审丑疲劳,任何所谓的“新奇”都能令人称赞;要么,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粗糙”与“重口味”表达。

    我不想过于拔高一则标语背后的象征意义,但一个健康与正常的社会,应该更多地笃信温情与理性的力量,标语的制作与公共语言的使用同样不应该例外。这起个例背后,至少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怎样的口号才能既起到提醒的作用,又能让人愉悦地接受,不逾越公共表达的边界?对于安全施工的保障,合理的责任分配该如何实现?

    ■朱昌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
   第A3版:华声焦点
   第A4版:华声速览·政情
   第A6版:华声速览·政务
   第A7版: 华声问政
   第A8版:华声健康
   第A9版:华声重点·长沙新规划
   第A10版:华声重点·交管新规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华声HI都市报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华声玩乐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华声黄页
   第A17版:华声财经
   第A18版:华声财讯
   第A19版:华声财经·综合
   第A20版:华声游乐
   第A21版:华声游乐
   第A22版:华声财经·专题
   第A23版:华声汽车
   第A24版: 华声汽车
旧房翻新维修 安全放首位
“最狠安全语”真的“话糙理不糙”吗
破解地产腐败的行业权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