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日前对备受关注的《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进行了表决。据与会院士透露,此次修订将可提名候选人的推荐单位限制为中国科协。对于院士的退出,也做了详细规定,增加了如有院士违反科学道德等行为,将实行退出机制。(相关报道详见A3版)
关于院士之进退,近来议论话题颇多。有人想进,铁道部原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不惜耗资赃款2300万四处打点,更组织写作班子为跻身院士行列凑成果;有人想退,北京林业大学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80多岁了想谋求退休而不得,只因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学校还要靠他说话”;还有人好不容易迈进了院士的门槛,却又因谤满天下而被劝退,例如人称“烟草院士”的谢剑平……
综观之下,院士可谓进退两难。进退失据,不仅影响院士的整体声誉,更动摇普通民众对科学及其荣誉的信仰与尊敬。《章程》修订案此次修订,将对有违反科学道德等行为的院士实行退出机制,无疑是亡羊补牢之举。此举一来可以警告那些妄图投机取巧、蒙混进院士队伍的张曙光之流,别以为进了院士门槛,便可一劳永逸,名利双收,最终还要时刻接受监督、验证,严厉的退出机制应能令孤注一掷者在豪赌时重新估量其收益与风险;院士退出机制的建立,还可以有效避免诸如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面临抄袭指控、被4名推荐人要求除名而无凭可依的尴尬局面……
但是,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新的修订,仍然无法解决类似沈国舫这样的德高望重者面临的难题:至今其实只有一位院士获准退休,就是经过中央军委才获得批准的院士秦伯益。对于成功退休,秦伯益感觉有“幸运”的成分,他说:像我这样成功退休的,很难复制。一语道出院士进退问题的另一层景象:除非科学道德出了问题,能正常退休的院士是少数,不退休的是多数,主动再三要求退休的反而成了另类……
当然,沈国舫院士之求退,与院士退出机制中的退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前者是要求从单位退休,而后者则是要从院士队伍中退出。理论上,院士是一种荣誉,并不存在退休问题,只存在退出问题。退出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退出名额,给更优秀、更年轻的人让路;二是因为自身失德失格,被收回荣誉。
原本,退休还是退出,只要规则明确,都应循规蹈矩而无争议。但是如今,无论是退休还是退出,院士们都不得不面对着超乎寻常的纠结与为难,究其根源,其实还就都是一回事儿:院士,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荣誉,还与个人以及单位的经济、学术利益密切关联,进退之间牵连着自身与单位乃至小利益集团的巨大利害。由此,院士方才成为一座被名利裹挟的“科研围城”:外面的拼命想进来,里面的到老出不去。而封闭的“科研围城”,只会凸显科研机制的老死僵化,无益于科研的开放创新。
因此,若想将“院士”从“科研围城”中解放出来,必须还有进一步的退出机制:让那些与学术及荣誉无关的利益因素从院士机制中退出,恢复院士本身的单纯——除了因学术的荣誉,就只有因科学的责任。
■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