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座山寨版的埃及狮身人面像近日亮相河北石家庄,引起埃及文物部门的关注。依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作为缔约国的中国,高仿的狮身人面像已经触犯了国际公约,埃及方面也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投诉。据媒体调查,这座山寨版狮身人面像是一个尚未竣工的主题乐园的组成部分。(5月25日 新华网)
在中国,“山寨”其实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拿建筑“山寨”品来说,除了这座最新诞生的狮身人面像,江苏阜宁有仿造的“悉尼歌剧院”;天津有仿建的“曼哈顿城”;杭州有山寨巴黎城、艾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一应俱全……去到一些城市游玩,深具本土文化特征的建筑越发稀少,仿造的国外建筑倒是越来越多。
其实,热衷于“山寨”的又何止是建筑,在我们消费的多个领域,如服装、手机、皮包、软件、动漫作品等等,常常可以看到“山寨”产品的身影。为什么我们喜欢“山寨”?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经济学这两方面来分析缘由,可以发现,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处于培育期,其产品创造力与市场消费能力低下时,“山寨”产品往往会应运而生。市场消费领域存在着极大的虚荣和欲望,但大多消费者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这种虚荣和欲望,同时相对低下的产品创造力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和树立与世界知名品牌相匹敌的产品,这个时候,“山寨”产品便成了令生产者与消费者皆大欢喜的“创造性”成果,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街上不少女士都挎着假LV、假GUCCI,而不少男士则穿着假梦特娇、蹬着假耐克。
生活中“山寨”产品的大行其道佐证出一个道理,人们对“山寨”的需求除了虚荣心作祟之外,还潜藏着对市场培育期产品制造能力及质量的不信任,只不过他们假借“山寨”产品来满足自己对名牌背后的质量渴求,尽管目前国产货的质量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这种不信任心理仍然普遍存在。同样,在遍地开花的“山寨”建筑中,也体现出了这种不信任和不自信的心理。那些搭建起来的“山寨”艾菲尔、白宫、悉尼歌剧院、狮身人面像,不仅仅是崇洋媚外这么简单,而是代表了建筑者和消费者在本土文化中无法找准轴心,甚至对本土文化无所知,无所感,从而一味向外寻求文明象征和商业价值的体现。
“山寨”产品的风行建立在没有产权意识的广泛心理之上,制造者和消费者都不认为这对他人品牌或他国文化造成了侵犯,相反,热衷“山寨”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经济、便利的生产消费模式。由于“山寨”产品的制假能力越来越高,被侵犯的品牌常常防不胜防,也因此不少国外品牌企业表示打击“山寨”产品“是一场持久战”。这一次埃及方面对石家庄高仿狮身人面像的投诉,不知道会有何结果,但曾经发生在郑州市的“朗香教堂”仿建事件,因被法国勒柯布耶基金会愤怒指责后,以拆除仿建教堂来平息龃龉。或许在投诉与抗议之下,这座“山寨”狮身人面像也会很快拆除,但我们喜欢“山寨”的心理什么时候能够被拆除呢?■本报评论员 张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