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政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政情

第A3版
广告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除“心肺之患”
——我省如何进一步加强雾霾治理

    去年以来,频频出现的雾霾天,让很多人经常生活在“朦胧”之中。有网友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雾锁重重,引发人们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担忧;将雾霾视为“心肺之患”,更表达了民众的焦虑心理。面对“雾霾压城”、“十面霾伏”的严峻形势,我省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确保人们放心呼吸呢?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雾霾成因众说纷纭,但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等粗放的生产方式,已是公认的引发雾霾的重要因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成为防治大气污染的关键举措。

    转方式、调结构,首先脑筋要“转弯”。产业转型,可能会拖累一地一时的经济增长,影响为官一任的政绩。但要看到,生态改善、环境提质等“隐形福利”更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这样的发展,同样能赢得“加分”。我省充分发挥考核这一“指挥棒”作用,逐步增加绿色GDP的考核权重,推动地方政府主动转方式、调结构。

    其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据环保部门透露,我省已暂停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的环评审批。全省提前一年,也就是在今年内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地区,将严格控制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

    第三,优化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制定、实施符合当地功能区定位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规范各类产业园区的设立与布局,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

    第四,推行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今年,我省以湘江流域为重点,支持重点企业改造技术装备,加强管理,确保清洁生产。

    从我做起,行胜于言

    雾霾来袭,人人都是受害者;清除“心肺之患”,你我都出一份力,污染治理效果方可最大化。

    据研究,汽车尾气对雾霾“贡献”较大。我们可对症下药,从用车方面入手,减少污染物排放。我省已对达不到相应排放要求的汽车张贴黄色标志(俗称“黄标车”),限制其进入重点城市的中心城区。今后,还将加大力度淘汰“黄标车”,以最大限度减少这一污染。

    大力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可有效防治雾霾;在生产生活习惯方面,农业秸秆焚烧、餐饮油烟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视。为减少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焚烧带来的污染,我省正在加快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大气污染治理没有地理边界,单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地区“甩开膀子”,难以阻挡“雾霾围城”。为此,我省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联动机制,开展联防联控,共同防治雾霾。

    行胜于言。多选择公共交通,少一些驾车出行;多一些植绿护绿,少一些环境破坏;多一些回收利用,少一些丢弃浪费;多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每一个人,在一举一动中践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方可真正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

    建章立法,强力治污

    对污染宣战,既要铁腕治污,更需铁规治污。防治好大气污染,既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更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作保障。

    针对大气质量改善的改革和治理,已在中央和地方渐次展开: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印发了《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建立并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及预报预警平台。我省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明确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下大力、出真招,力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用法律治理大气污染也有实质进展。省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据了解,我省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制订防治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综合施策也很重要。我省将更加注重充分应用技术、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如推行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阶梯气价等,倒逼企业主动减少资源消耗。对环境违法者采取公开曝光、限制银行对其贷款等措施,使排污者对其排污行为承担高额违法成本。

    (供稿:省委宣传部  执笔:李伟锋)

    短评

    雾霾治理,

    从个体到整体的行为转变

    雾霾天气的出现及持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治理这一环境恶疾,显然应该包括大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订,小到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唯有从上到下整个行为模式的转变,才能令这一难题得到纾解。

    大范围且顽固的雾霾现象侵袭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警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这也意味着发展转型的紧迫性,我们不能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是应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摒弃过度的消费方式。同时,个体的生活方式也要相应做出改变,如在交通出行、节约资源方面,都需要改变以往的透支型模式,转而向绿色、环保、循环式的方式靠近,在政府方面形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在个人方面建立节约资源的出行习惯、低碳生活。群策群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规划好行动路线图。

    雾霾天气非一日所成,治理雾霾也非一日之功。治理雾霾既要积极有为,也要耐心持久,只有秉持标本兼治的理念,有序地推进治理,才能走出“十面霾伏”,还百姓蓝天白云。

    ■本报评论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政情
   第A3版:广告
   第A4版:华声投诉直通车
   第A5版:华声投诉直通车
   第A6版:华声政务
   第A7版:华声城市
   第A8版:华声城市
   第A9版:华声城市
   第A10版:华声财经·综合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华声财经·操盘
   第A13版:华声天下
   第A14版:汽车资讯
   第A15版:华声文娱
   第A16版:华声体育
中纪委自查“内鬼”,证明反腐无禁区
“放弃高薪做环卫工”的母爱有点“涩”
清除“心肺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