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华声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头版

第A2版
华声评论

第A3版
华声黄页
 
标题导航
返回湖南在线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到外地“掐尖”:早该如此!
本报评论员 赵强

    省会学校到其它地区招揽优秀生源,这样的现象,在湖南长沙将不允许发生!日前,长沙市教育局发布《致全市中小学家长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表示,将对近年中招中考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其中重点之一就是严控非正常招收外地学生(详见本报今日A08版)。

    省会学校到其它地区招揽优秀生源,通俗而言,就是省会学校去其它地区“掐尖”。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有存在。势头如果不及时遏制,其结果则会是:省会城市去市州“掐尖”,地级城市则去县级城市“掐尖”……如此类推,由于不仅掐学生的“尖”,也掐老师的“尖”,势必造成基层与基础教育的空洞化。而且,如此做作,不一定必然形成教育上的“马太效应”:所谓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

    因为,对于掐到“尖”的学校来说,虽然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优秀生源与优秀老师都有了,但受教育容量、教育环境与教育规律的制约,未必教育质量就能靠优质教育资源的堆积得以提高。教育毕竟不是买卖,想买就能买——竞相“掐尖”,或者是差的学校越来越差,而好的学校盲目扩张透支实力,“掐”来了“尖”,却也可能缺乏教育涵养,也变得越来越差。

    但凡提到教育改革 ,言者皆都明白要有赖于教育资源均等化实现教育公平。显然,诸如“掐尖”这样的教育实际,与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因此,不提倡“掐尖”、反对“掐尖”、禁止“掐尖”,也是各地教育部门公文与报告里的“政治正确”。可在各个学校实际操作中,“掐尖”却又往往是提升教学成果的“秘笈”与“不二法门”。

    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行政化的结果——学校领导以升学率为政绩指标,不惜代价不计后果,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去“掐尖”,说白了,是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为自身“买”政绩;二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学校往往受经济利益驱动,通过“掐尖”集聚优质生源与师资,打名校牌,以“名牌效应”办分校、搞创收。更有社会中介机构,假借优化教育之名,误导师生家长,从中渔利。

    而被“掐尖”地区则痛感有限的教育优质资源流失,掐来“尖”地区的学校家长们也唯恐既有教育资源被“外人”挤占——因此,“掐尖”之后,一片民声哀怨。也因此,不久前长沙有市民通过网络向长沙教育主管部门连发“十问”——急问切中时弊,但也有误会误解。值得欣慰的是,长沙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闻过则喜,不仅公开一一回应,释疑解惑,更在短时间里推出具体举措——体现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认真谦虚态度,更彰显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不单是展现出应对网络舆情的踏实坦然,也应是充分认识到“掐尖”之于教育的深刻危害——惩前毖后,防微杜渐的思维在《公开信》里处处可见,而以公开信的方式发布,将举报监督电话公之于众,则鼓励民众与舆论继续监督的意图也十分明白。由此观之,《公开信》是长沙教育问题的症断书,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书,对此不妨予以积极反应与期待。

    ■本报评论员 赵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华声评论
   第A3版:华声黄页
   第A4版:华声焦点
   第A5版:华声政务
   第A6版:华声帮
   第A7版:特别报道
   第A8版:华声城市
   第A9版:华声城市
   第A10版:华声城市
   第A11版:华声商业周刊
   第A12版:华声财经
   第A13版:华声中国
   第A14版:华声世界
   第A15版:华声新生活
   第A16版:华声文体
非常语录
不到外地“掐尖”:早该如此!
取消低价药最高限价只是一个开始
松绑“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