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范松青公布“愿做财产申报公开第一人”的宣言后,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他“坏了官场潜规则”,还有的说“这个政协副秘书长走到头了,回家卖红薯吧”。而在会场上,范松青也遭同组委员质疑“你是一个厅局级干部,怎么只有70多平方米的房子呢?”
社会正义和廉洁的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良,有时候是必须依赖于一些“小人物”的个人努力来实现的。所以,我们给了范松青掌声。但是,当开始给范松青送上掌声的时候,就已经在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出头鸟”不是那么好当的,来自暗处的枪,随时可能会瞄准并射击,官场“逆淘汰”的暗流,也随时可能将其裹挟其中。
如果最终范松青的“义举”,能够唤起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响应,能够带动更多的官员来“吃螃蟹”,那么官员财产公开的呼声和努力,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范松青最终真的“回家卖红薯”,遭遇官场的逆淘汰,那官员财产公开将再一次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致命的。这种“逆淘汰”的不断叠加,将会形成一种传递和放大效应,让更多的人选择沉默,选择随波逐流。
这个时候,范松青所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掌声。我们看到,媒体对20名广州官员发起调查,占八成的16名官员赞成财产申报公示,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人赞成财产公开,那就应该选择站出来,选择和范松青站在一起。
个人努力与社会改造应该是一种互动,而不是单向度的生拉硬拽。否则,小人物的个人努力,就可能是“蚍蜉撼大树”,个人努力付诸东流。所以,当前最能给范松青撑腰打气的,应该还是财产公开制度的推行。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推进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已被纳入广州市委全会100项重点督办工作,作为试点的广州市南沙区将在春节后启动该项工作。而且,广州纪委将赴香港澳门学习官员财产公开,个人的努力,与制度层面的推进,形成了互动。
“我都58岁了,我就豁出去了。”这是范松青的悲壮之言。不管怎样,我们期待公共管理部门也能拿出像范松青一样,以“官员财产公开已经不能再等了”的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层面的破冰。■石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