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以其高超的刺绣针法闻名天下,还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在湘绣等传统手工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时,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又是如何令其华丽转身的?■记者 贺卫玲 黄京 实习生 李雪桃
4月28日至5月10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省博物馆热展的“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首次把“新湘绣”风貌呈现于世,引发了巨大反响。
本次展出的“新湘绣”新在何处?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对湘绣进行了哪些创新?
大师云集,创新非遗传承
制约湘绣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二:一是绣稿题材完全局限在主流中国画和西洋画范畴;二是师徒相授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今天湘绣产业的需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的“新湘绣”首先在这两点上实现了突破。
该院主动对接湘绣产业,进行湘绣理论研究和产品创新,打造引领产业转型的“新湘绣”体系。该院吸引工艺美术大师、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革新,注重原创和产权保护,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注重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
该院还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变“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为“现代科班”学历教育。传统绣工培养是师傅带徒弟,而该院却于2006年9月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学院院长余克泉介绍,学院聘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担任客座教授,并开始建设刘爱云大师湘绣工作室。“新湘绣”构建“专业、项目、大师工作室、产品”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在身传到课授的过程中,“新湘绣”实现了华丽转身。
目前,除了刘爱云大师工作室外,学院已建设了黄永平大师陶瓷工作室,正在建设刘宗凡大师竹艺工作室、熊明瑞大师根艺工作室,并规划三年内建立土家织锦、菊花石雕、扎蜡染等非遗项目大师工作室,构建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群。在此创造过程中,学院也创新了非遗传承保护模式。
湖南工艺美术人才的“黄埔军校”
“新湘绣·学院展”共展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供的原创作品130余件,其中包括由该院4名“绣哥”创作的首批作品。2010年该院共招收11名男湘绣学员,他们被誉为中国首批湘绣“绣哥”。
1994年出生的马寅申是首批“绣哥”中的一员,他出身于湘绣世家,外婆周淑华是湘绣发源地长沙县北山镇西湖村人,八九岁始学刺绣,母亲周玲音是省湘绣研究所的高级绣工,舅妈王艳红和李秋红也都是技艺高超的绣工。一家祖孙三代5口都从事湘绣,在当地传为佳话。
马寅申说,进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学绘画和文化基础课,第二学期才开始上湘绣课。每天周而复始地工作,让他觉得乏味。“中途我想过放弃,是老师和同学们不断鼓励,才让我坚持下来。”今年毕业的马寅申即将到省湘绣研究所上班,和母亲在一个车间。“不敢说日后一定成为男性湘绣大师,但我会努力。”马寅申笑着告诉记者。
除了“绣哥”,学院还培养了一大批湘绣人才。该院2011届毕业生李义、周明、肖贤歌三人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开设工作室,承接订单11项,年创收效益达39万;2009级毕业生曹腾与同学一起绣制的《幽谷飞歌》,获得了面向全国的首届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奖最高奖;王桃获黄炎培创业大赛一等奖……学院被誉为培养湖南工艺美术人才的“黄埔军校”、新世纪工艺美术湘军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