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5日,我省启动了“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作风建设主题活动,计划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干部30万余人,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促发展,被人们称之为“30万干部下基层”。
活动开展以来,倍受各级领导重视,广受党员干部响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30万干部下基层”的重大意义呢?
【意义之一】
它为密切干群关系架起了“连心桥”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然而,随着领导方式的转变、执政时间的延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与群众的关系不断疏远。“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二十世纪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多少说出了干群关系疏远的倾向,也道出了人们对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期待。
我省开展“30万干部下基层”活动, 就是让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一个个干部下基层,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有利于拉近干群距离,增进干群感情,密切干群关系。
正如群众所说,过去“群众找干部”,现在“干部进农户”;过去干部高高在上打官腔,现在深入基层打商量;过去下来看一看,现在下来带着干。群众舒心了,干群的心也拉近了。
【意义之二】
它为提升干部素质提供了“好课堂”
要做群众的“先生”,必须先当群众的“学生”,以群众为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党的事业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基层也是党员干部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接通“地气”、增添“底气”、 焕发“生气”。
经过多年的干部队伍建设,现在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大有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干部特别是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导致对基本国情的了解不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弥补他们能力素质的“短板”,有赖于补上基层工作课,补走干群“贴心路”。
我省开展“30万干部下基层”活动,有利于党员干部强化群众观点,转变工作作风,培养综合素质,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意义之三】
它为推动科学发展装上了“助推器”
基层一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抓好了基层工作,也就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0万干部下基层”,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厂矿车间和群众家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利于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30万干部下基层”,指导基层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稳增长、调结构、强保障、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要求,帮助基层单位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解决发展困难,有利于增强基层发展能力。比如:衡阳市走访农村的工作队,把推进科技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春耕生产等作为主要任务,努力增强群众的致富能力;走访企业的工作队,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解决企业招工融资难题、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作为主要任务,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意义之四】
它为促进社会和谐构筑了“减压阀”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基。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关口”。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发展民利,解决民困,解除民忧,维护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把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我省组织“30万干部下基层”,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拿不下、推不开、办不好的地方去打开局面,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为基层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因素,为社会和谐构筑起“减压阀”、“防洪堤”。
我们相信,“干部下基层”一定会让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基层有起色、发展获腾飞。
(供稿:省委宣传部 撰稿:伍新林)
短评
下基层是姿态更是智慧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制胜法宝。但曾几何时,这一优良作风渐行渐远,以致人民群众颇有怨言。知漏则补,中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重拾“群众路线”这个法宝。今年2月15日,我省启动了“30万干部下基层”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让人们对干群“鱼水情”又充满了期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国家,都理应给予人民群众最大的尊重,赋予他们以主人翁地位,倾听他们的心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保障。
应该看到,密切联系群众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个姿态,更是一种执政智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诉求,才能准确把握社会脉动,基于此制定的政策措施才会有针对性,才能达到化解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文明进步的效果。否则就会闭门造车,无的放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千古定律,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聚民心,汇民智,充分激活人民群众这一“源头活水”的巨大托载能量,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的辉煌。■单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