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
湖南人,再一次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豪华亮相。黄兴、宋教仁,蔡锷……湖南贡献给民国的豪才伟俊,是扎进帝国心脏的一道道凌厉的飞标。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偶像式的明星,却都像流星一样,过早陨落。
此年10月22日,长沙。
这一天的古城,秋阳正好。荷花池、水风井、小吴门……扎着白带子的新军们在大街小巷间奔走。虽然有些小差错,还好,古城顺利光复。那个夜晚,很多人的清梦并没有受到太多惊扰。
一百年后,当我们将所能知道的当年那些关于人与城的细节徐徐展开,发现其实“革命”二字粗壮、猛烈的血性之中,除固化、熟识的符号之外,也有它的家常烟火、漫不经心、纠结与尴尬,甚至喝醉酒式的懵懂晕乎。纷扰、摇摆间,旧大厦已倾,新民国却未必建设得安稳、妥当。
历史仍在等待新的掘墓人。配角的湖南人,终于成了主角:十年后,一个年轻的湖南伢子,操着浓重的湘潭口音在嘉兴南湖的小船上发言;六十年后,他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的乡音未改,但倾听的,是整个世界。
辛亥百年之际,解读那位甘当配角的革命之星,重返那座秋阳下的光复之城,谨以百年的时光为刀,切下微薄透明的一片,慢慢细细地咀嚼一段历史深处的滋味。
著名学者傅国涌、余世存的精彩讲述与点评,不仅带你认识一位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黄兴,也认识他背后那一群前赴后继、改天换地的湖南人,那一种精进勇猛、敢于担当的湖南人精神。
千年古城, 百年辛亥。如果再拉长穿梭交错的彼此时空,其实再激烈的颠覆,总归渐渐平复而成沉静的深潭。最安稳的现世,也有可能是风暴之眼的漩涡。但一直在走的,是时光;总在继续的,是生活;永远让人怀念的,是高尚、宽容、谦逊等一切人类自身的美德。
■文 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