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这词儿很流行,用在当今,多意为恶搞原作。使用山寨的喜悦在于与原作对比感受的喜剧效果,叹服非主流人群的想像力与恶搞的能力。在山寨里也有创作的智慧可言。之所以要说冯小刚的《非》是两度山寨,实是这部电影负负得正,不仅成功地摧毁了原创的人本主义,连山寨里仅有的智慧与可爱都消灭了,变成一部纯靠导演名声拍出来的纯广告电影。
多年前台湾导演陈富国以极强的社会、伦理洞察将《征婚启事》搬上银幕,打动很多人的心,大龄青年尤甚。电影在缓慢的铺陈中,将一个个不同形态的应征男人代表的不同社会面一一勾勒。在一次次相亲的经历中,观众不知不觉地变成当事人,和演员刘若英一同去判断对面的人是否适合,是否靠谱。当观众几乎快要成为十足的当事人时,又发现其实与她的内心距离很远。于是观众在探索刘若英的内心时,一点点走入下半段。原来,人都是不敢面对真我的动物。大多数行动都是在不可能的幻想和可能的逃离中。在影片结束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明白电影,真正找到刘若英,找到自己。
在片中, 婚姻问题变得只是导演所要说话的载体,那些知名男演员一个个登场也不仅是为了搞笑,相亲的计划也不仅仅是个人问题的解决,故事不再是爱情的主题所能承载得了的。作为台湾顶尖的先锋电影代表人,陈富国对人的探索深刻、影像风格细腻、人物呈现到位,使得作品注定不商业。在华人电影的格局里,他坚守的是电影低成本、艺术高水准。因此他不可能享有冯小刚所拥有的奢华生活。
陈富国的点子+王朔玩剩下的语言+零智慧的广告大特写+与剧情无关的大场面+可无的凑时间的情节设计=《非诚勿扰》。
我从不想否认冯的才华,把别人的变为自己的,再进行有效的本土转化,是其成功的能耐。《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集结号》我太欣赏,因为他确实抓到了好本子,并且表达得够到位。它改变了我对冯的反感。但《非》又使其原形毕露。中国导演的知识分子身份,不是靠着不亲民,不是靠着剧中人物是知识分子,更非靠着人物词汇丰富地去瞎贫,而确实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多“人文”。才华用来掏金,无可厚非,才华用来掏金的同时,把观众当贱民搞,就离谱得过分了。
基于此,《非诚勿扰2》我还没有兴趣去看。■文/蔚然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