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静忆
我们经常听到“东山再起”这个词,那为什么是“东山”,而不是“西山”“南山”或“北山”呢?
这事要从晋代谢安说起。谢安和王羲之是好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可想而知,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但他却不愿走入仕途,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仅上任一个多月就辞了。待到后来谢安的家族势力面临威胁,才迫使他有了出来做官的想法。出仕后他竭力辅政,运筹帷幄,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便是在谢安的指挥下取得胜利,创造出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可以说,谢安第二次离开“东山”重返仕途之后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权势不可谓不壮观。后来人们便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事称为“东山再起”。
话说回来,“东山再起”其实还蕴含了很深的文化。
在汉民族的传统方位观念中,东、西、南、北和尊卑、阴阳、男女、生死、兴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方(日出)为尊、西方(日落)为卑,南方(向阳)为尊,北方(阴面)为卑。即使是在今天,宴席中不同方位的座次仍显示着尊卑有别——“面东背西”为尊、其次是“南向”,再其次是“北向”,最卑的位置是“西向”。
再从风水上来讲,正东代表的意义是生机。
所以,汉语中方位词的应用从来不是一件随便的事,往往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相关联。若是当年谢安隐居在“北山”,恐怕“北山再起”一词未必能火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