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石鼓区都司街小学 刘婵
一、合唱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歌曲本来就是从日常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在教学《铃儿响叮当》这一首合唱歌曲的导入环节,我把音乐教室布置成圣诞演唱会的场景,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圣诞老人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合唱艺术节表演”!以此来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如圣诞老人带来的节奏祝福语,“喜鹊”组、“画眉”组的合唱比赛都由这一条情境主线贯穿,让学生沉浸在“圣诞节”欢唱《铃儿响叮当》轻松喜悦的氛围中,自始至终保持着歌唱的积极性。
二、合唱与实践活动相融合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如我在教学合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时,主要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方式,先学习第二声部,再学习第一声部的副歌部分,最后体会表演合唱,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增强了学生歌唱的自信心。教学环节由游戏、比赛、表演等小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串联组成,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合唱与姐妹学科相融合
将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学科表现形式同唱歌综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到更丰富的情感。如学习《木瓜恰恰恰》这首合唱歌曲时,我会问孩子们这首歌曲哪儿最有特点。孩子们都说“恰恰恰”很有意思,我便启发学生: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会说:恰恰舞。这时我会顺势介绍恰恰舞,并播放舞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随后,我带着学生边听歌曲,边用扭胯的简单动作感受印尼风格舞蹈,使学生没有只停留在欢快、活泼这一情感表层上,而是洋溢喜悦与潜在力量相融合的情感,演唱出一首蕴涵着热爱生活、充满自豪感的合唱歌曲,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歌声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四、合唱与音乐常识相融合
合唱教学中一定要渗透音乐常识的教学,才能打好识谱与演唱的基础。在教学《知更鸟的歌》时,我设计简单的节奏卡农引出二部轮唱。随后师生合作示范,同桌尝试练习,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轮唱的规则。接着让学生通过亲身演唱合唱部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合唱,并从和谐的歌声中体会到合唱的魅力。最后利用同一首歌曲激发学生讨论:“你们还想知道和表现哪些演唱形式?”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并通过设计演唱形式进行歌唱表演,加深对领唱、齐唱、重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理解和掌握。就这样我将音乐常识与唱歌教学有机结合,使乐理变得通俗易懂,又让学生在歌声中巩固加深了知识和技能。
五、合唱与声音艺术相融合
众所周知,合唱是声音的艺术,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歌唱感悟体验人声的美。无论哪一首合唱歌曲,我都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训练学生轻声演唱和头声发声的感觉。方法一:坚持“u”母音模唱练习,让学生想象含了一口水的感觉,打开咽喉,用吸的感觉轻声演唱。方法二:通过闻花香、打哈欠帮助学生打开头腔共鸣通道。方法三:启发学生联想喉咙长在额头上,用高位置的发声方法获得头腔共鸣。方法四:跟学生强调合唱求共性、隐个性。提醒学生耳朵聆听整体音响,不能只听到自己的声音,时刻注意自己的声音是否会“冒”出来,如果有一个人用不同的发声位置或方法唱,就会“冒”出来,声音也就不统一了。在合唱教学中,我坚持培养学生追求声音的和谐、统一、均衡,存共性、去个性,这样的合唱声音才是最圆润、最优美的。
综上所述,班级这种融合式合唱教学法,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音乐主线,把握住科学合理的融合契机点来进行巧妙设计。这样由浅入深、生动有趣地合唱教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拓宽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本文系衡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合唱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DJ20191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