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俭以养德
[释义] 节俭有助于培养质朴勤劳的品德。
[出处]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大意] 君子的一生,应该始终坚持心神宁静以提高修养,生活节俭以培养美德。如果不以节俭来淡泊欲望就难以坚定志向,不以宁静来抵御干扰就无法成就伟业。
[家风故事] 公元234年,深秋,风冷。一代名臣诸葛亮已经走到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刻。临别之际,他留给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将自己的遗训写入其中,俭以养德就出自这封家书的开头一句。
这种家风其实是诸葛家族的家风。
诸葛亮并非如曹操所言——是一个“山野村夫”,而是山东一带名门望族的官宦子弟。这个家族从第一位做大官的祖先开始算起,到诸葛亮出生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族中世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那时,军阀忙着争抢地盘,官员忙着搜刮民财,豪强忙着招兵马买。严守家风的诸葛家,并未为一己私利、一族私利,去做种种罪恶的勾当。
诸葛亮后来到了南方荆州地区,在这片一度远离战火的“世外桃源”,他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但就是在这种清苦中,诸葛亮进一步领悟到了俭以养德的真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匡扶天下。
二十七岁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诸葛亮出山,开始了另一段二十七年的人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曾以丞相身份,操持蜀汉军政大权十余年。权位的重量,在同时代的许多人看来,就是金银财宝、锦衣玉食的重量,但在诸葛亮那里,则是等同于责任的重量。
诸葛亮和他的家人始终崇尚俭以养德。诸葛亮在死前写给蜀后主刘禅的书信中,公开了自己的财产: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除此之外,别无余财。
看似不少,其实不多,因为诸葛亮一家老小,上上下下至少也有几十上百口。如此多的家人,要依靠那一点生产资料为生,恐怕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那也正是诸葛亮所定下的标准,他坦言,诸葛家的人,“穷”到连一身多余的衣服都没有。他更强调,不允许自己死后丢弃节俭之道,要继续保持别无余财的状态。
这并非刻薄,而是智慧,家风中的智慧。
蜀汉乃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势力,作为灵魂人物的诸葛亮,深知治国之道首重节俭,如此才能集中资源,支撑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壮举,这也是他的施政方针之一。既然举国上下厉行节俭,丞相家又怎么可以例外?诸葛家绝不允许有这样的例外,诸葛亮更不会允许,但他难保在自己死后,会有哪个不肖子孙经受不住诱惑,败坏家风。
所以,他才会于离世前向君王和儿子同时强调俭以养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