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古代的“朗读者”

    □ 赖 晨

    近些年,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实,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是著名的“朗读者”,如韩愈、司马光、朱熹等文人。

    唐代韩愈提出了著名的“四到”读书法——手到、眼到、口到、心到。他认为,在翻书的同时,要把阅读、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专心致志,提高读书效率。

    北宋司马光推崇“诵读法”。他认为,要大声朗读阅读过的文章,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其内容要义,如此才会有所收获。

    南宋朱熹提倡“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他说:“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认为,书读得多了,自然熟知;想得透彻了,自然有所得;读得多和读得少有很大的区别,读十遍与读一遍不一样,读百遍和读十遍也肯定不一样;朗读和思考是互相促进的,如果既能熟读,又精于思考,自然就能理解透彻,永远不忘。

    明末清初的陆世仪提出了“阶段读书法”。陆世仪把读书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诵读(5岁~15岁)、讲贯(15岁~25岁)、涉猎(25岁~35岁)3个阶段。他认为,人在15岁之前,记忆力好而理解能力差,所以要多朗读、背诵经典名著;15岁以后,理解能力渐强而记忆力不如以前,要进行分类研究;25岁以后,要广采博览,有所成就。

    清代郑板桥推崇多朗读以探研精义。他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主张书要多朗读、读熟,追求过目成诵对求学无济于事。多朗读、熟读的目的是能够探究书中的思想观点,把握书中的主旨内容,“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清代曾国藩提出“看、读、写、作,不可缺一”。他认为朗读古文的时候,“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而朗读文章如坚守所得之地,然后要经常写作,否则就不能学到古人的方法,领会不到古人的思想。

    有道是:朗读背诵解千愁。古人提倡用朗读、背诵来学习经典古文,以提升记忆力、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而提升创造力,这对今人学习古文很有借鉴意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师说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校园
   第05版:科技
   第06版:课堂
   第07版:文化
   第08版:乐游
   第09版:聚焦高考
   第10版:同题作文
   第11版:百科
   第12版:湘韵
   第13版:成长
   第14版:留学
   第15版:家教
   第16版:风采
我国古代的“朗读者”
生意人为何被称为“商人”
梅兰芳“不务正业”
中国十大传奇状元(上)
宽厚与刻薄